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52篇
  免费   821篇
  国内免费   110篇
管理学   445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177篇
人才学   127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765篇
理论方法论   1478篇
综合类   10910篇
社会学   528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320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406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379篇
  2015年   658篇
  2014年   1198篇
  2013年   1057篇
  2012年   1555篇
  2011年   1549篇
  2010年   1414篇
  2009年   1502篇
  2008年   1741篇
  2007年   1438篇
  2006年   1375篇
  2005年   1209篇
  2004年   1209篇
  2003年   1060篇
  2002年   852篇
  2001年   705篇
  2000年   564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本文在简要论述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进化论之后围绕结构和功能产生的三大理论流派即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以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和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释不同社会的异同。这要通过对不同经验社会的比较才能实现。笔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强调“文化统一体”的文化概念在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时在方法论上很难操作。列维-斯特劳斯的观念领域内建构的结构,追求的是人类的共同性与普遍性,缺乏可比性。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从经验观察中归纳出来的“社会结构”,使不同经验社会的比较,在方法论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2.
杜维明以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儒学作出“创造性阐释”,把儒家哲学阐释为一种哲学的人类学。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的实现除了需要内在主体在自我修养中不断深化外,还需要在外在人际关系的层层拓展与交互作用中进行创造性转换。但这种“创造性阐释”方法仅仅是观念的诠释,既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意,也缺乏历史条件的支撑,更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93.
王伟凯 《理论界》2008,44(1):108-109
和谐世界理念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大科学论断,该论断不但对指导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也在哲学层面上实现了诸多突破,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特别是为解决矛盾的新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了发展观理论,使新型发展观成为解决诸多世界问题的根本指导;充实了人类的思维内涵,打开了思维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人类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4.
江泽民在实践哲学思想上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的实践哲学思想,在继承邓小平实践哲学思想基础上,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是实践哲学思想的灵魂,贯穿于整个实践哲学体系;“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实践标准的新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实践和党的实践的基本目标;实践主体理论的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实践基本目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5.
论胡塞尔对科学的哲学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并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建立所谓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在由纯粹理性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对具体科学进行了哲学维护。但是,胡塞尔的见解启示与困难并存。他的出路在于,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相似文献   
96.
随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不满足感的增强 ,要求改写中国哲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 ,并开始尝试超越之道。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反思和检讨了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走向中国哲学“原创性叙事”的途径和方式 ,认为建立多元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通过历史时空的移动及广泛的对话参与寻求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在视域和范式的引导下获得观察中国哲学的深度视点、在领悟整体意义与深化部分研究之间形成中国哲学的良性诠释循环、追求对中国哲学的充分描述、复杂关联的说明及意义关怀等 ,对于造就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来说 ,都是非常基本的。  相似文献   
97.
98.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9.
《易大传》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朴素辩证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发展了阴阳概念,使之上升为表述事物对立同一关系普遍原理的哲学范畴;研究了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着重揭示了对立双方的交感、和谐是生命流程之创造、发展的根据;赋予辩证发展观以价值意义,并提炼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健行”精神,从而对于人生意义具有重大影响。这就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辩证方法的理论基础,使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