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正最初知道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的名字,是在1966年,那时我在江苏省泰州中学读初中,"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匡亚明校长就受到冲击,被套上走资派、叛徒等帽子,备受摧残,名字登上《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全省全国都知道。1978年春天,我考进南京大学哲学系,成为招生制度改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匡老刚恢复工作,复任校长。匡校长非常  相似文献   
52.
王建柱 《当代老年》2008,(12):14-15
1978年5月,南京的天气有些闷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心事重重。他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从这篇文章开始,不仅胡福明没有了“安宁”,几乎整个中国都被投入一个浪潮——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之中,并由此引发了这个古老国家当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53.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5,8(4):F002-F002
张静如,1933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同时也是我国李大钊研究的开拓学者,著名历史学家。少年时代在北京大同中学读书,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3年调入调整后的北京师范大学,1954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获研究生学历。在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和工作期间,他曾多次聆听陈垣等名师的课程,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期间,  相似文献   
54.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原籍湖北黄梅,生于甘肃通渭。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曾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被誉为"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55.
《市民》2006,(7):128-129
孔子的思想无疑有着永恒的价值,而对于每个人,其价值大小,则在于其生命中具体的实践与体认。 “以前学习孔子,是希望考试得高分;现在学习孔子,是期盼生活有智慧。”傅佩荣先生在各种演讲场合,常以这句话为开场白,阐述他在现代社会中推广儒家思想的动机。 傅佩荣先生,1951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 作为一位集述作于一身的演讲家,傅佩荣每年举办近200场人生哲学讲座.从台湾、新加坡、香港到中国大陆,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都可以见到傅的身影。他在台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17年,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台湾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优通识课”。今年8月,傅佩荣应《市民》杂志等机构与学术单位之邀,在京沪等地开设讲坛,与各届人士畅谈孔孟老庄的精神世界与时代价值。 如何认清时代的脉动?如何激发生命的潜能?如何再创文化的生机?傅佩荣再三强调,经典中蕴含着关于人类如何安身立命的深邃思考,所以,对于经典的讲习,可以开掘新的人生资源与动力,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能。 本文系编者从其最近演讲中节选编辑而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6.
2011年1月15日,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乾元国学在学和历届毕业的学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400人参加论坛。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致开幕词,王博、冀建中和李中华先后主持。  相似文献   
57.
正本专题汇集了文、史、哲、法四个不同院系的作者的文章。他们写作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却在一个交汇点上不期而遇,即个人在湍变的自然和社会变革中的理念抉择和命运沉浮。哲学系的李国斌的《墨家"兼爱"说的分殊问题》回顾了最有大公的博爱精神的墨家为何在战国末期就迅速消亡。无疑,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墨家学说的基础"兼爱"比起儒家的"差等之爱",更为"先进",甚至有"原始共产主义"的浪漫色彩。但李国斌认为,在治  相似文献   
58.
正"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课,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创立、完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与萧萐父先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我是这门课开创时期的听课学生,也是以后接着讲授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对于萧先生为开创这门课程所付出的心血有更多一点的感受,因此在这篇短文中结合自己的记忆、听课笔记及萧先生的有关著述,就这一段往事作一些回忆和说明,以此作为对老师90冥诞的纪念。萧先生开始讲授这门课,是在1981年寒假过后,地点在理学院三楼的一间小教室。当时哲学系办公地点设在理学院,只有党总支和行政两个办公室,各个教研室都没有办公房间,学生上课的教室也大  相似文献   
59.
正【学者简介】吴飞,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门》编辑部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思想、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代表著作有《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自杀与美好生活》、《自杀作为中国问题》、《浮生取义》、《尘世的惶恐与安慰》、《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等;主要译著包括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等。  相似文献   
60.
计海庆 《理论界》2011,(11):110-112
1966至2009年中国高校哲学系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文革中的高校哲学系停顿和曲折办学时期,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高校哲学系恢复发展时期,以及90年代初至2009年,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下的高校哲学系调整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