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9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82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300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551篇
理论方法论   343篇
综合类   3240篇
社会学   221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官府藏书、寺院藏书与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文章从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保存文化的典籍、丰富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内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图书载体的进步等方面简单论述了佛教寺院藏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92.
本文通过阐述佛教素食传统形成的必然性及其社会意义,表明素食饮食的传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佛家对于众生平等的追求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  相似文献   
93.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12,(1):149-156
唐代人鬼婚恋题材小说从结局角度可将其归结为中途分手型、昼别宵会型、晦明交错型等几种类型。从审美层面观照,魏晋六朝是把鬼女作为鬼来写,而唐人则把鬼女当作女人来塑造,大多达到了外美与内美的统一。外美是粗线条的勾勒,内美则突出某一鬼女形象的某一侧面之美,状写其或善良、或贤淑、或才能出众等不同色彩,这就使众多鬼女形象具有了一定的个性特征。从感情层面观照,唐人的新变在于:婚恋感情表现更细腻、更浓烈,鬼女形象的美质更丰富、更突出。不仅外貌的描写更具体、更普遍,而且内在美的展示更全面、更含蓄。与此相应,唐代小说家对鬼女形象的赞美程度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4.
张商英根据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排佛的行为,认为欧阳修“好名而欺心”,其实,细读《六一居士传》就可以发现:“六一一居士”之“居士”一词含义并非佛教用语中“居士”的含义,而是隐居不仕之意.另有人认为欧阳修主张排佛与为幼子命名为“僧哥”(“和尚”)的行为是互相矛盾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考察民俗来解释,因为民俗中自古就有以贱命为名,取其好养活之意.可以说,欧阳修并非“好名而欺心”,其佛教观一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95.
汤燕君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33-138,159,160
谈到"诗唐",人们常意指"诗歌的"唐朝,实际上,"诗唐"更指"诗性的"唐朝。从表层看,以诗取士促进了唐人学习、创作诗歌风气的普及,使诗歌从宫廷走向民间,促进了"诗歌的"唐朝的到来。从深层次看,以诗取士促进了唐人诗化人格、诗性思维的发展,使其普遍地表现出思想上的轻视礼教,行为上的不拘小节,气质上的桀傲难驯,人生设计充满理想色彩,但处理问题常带书生意气,促进了"诗性的"唐朝的形成。  相似文献   
96.
"罪"是佛教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刑法史的主题之一。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差异,佛教之"罪"与中国古代法律也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伦理价值、功能取向以及惩罚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对佛教之"罪"吸收和排斥的基础。中国古代法律对佛教之"罪"的吸收区分普世性与特殊性,并分别对应普遍民众与佛教徒,权力配置、根本性伦理规范则构成这种吸收的限度。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法律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具有很强的模式选择性和包容的有限性,中华法系的一个动态特征可概括为"礼法一体的总体趋势,异域文明的有限包容"。  相似文献   
97.
箜篌作为一门古老的乐器在唐朝时期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受到了人们深深的喜爱。唐代顾况的作品《李供奉弹箜篌歌》是描写箜篌演奏的一部佳作,从其中的一些诗句,可以看出唐代箜篌在发展和融合方面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包含箜篌的曲目、制作和演奏等方面,同时出现了以唐明皇为首的箜篌教师和相关的教育结构。所说的融合,则是指箜篌在唐代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实际运用。该文从箜篌的起源谈起,就通过该古诗体现出来的这两个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8.
正如仓颉被认定为汉字的创造者,曹植因其帝王世胄和不世出的文艺天才和佛道修为,被佛教史家推定为中土佛教音声事业的奠基人。他们坚持相信,鱼山梵呗之所以被立为标本,是因为曹植"拟其声而制梵呗",而且"冥合西域三契七声"。这种因感佛助而极具创造性的拟仿而不是照抄,既能很好地契合中土语文与音声的特点,便于中土广大佛教徒学唱;又能遵循佛教音声以"本行之音"传达"无相之旨"的"声文两得"原则。  相似文献   
99.
民国时期广西著名佛教刊物《狮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发表了六首署名欧阳予倩的诗歌,《欧阳予倩全集》未收录这六首诗歌,欧阳予倩著译年表未记载,欧阳予倩传记和各种研究资料也未曾提及。这六首佚诗对于研究欧阳予倩40年代初的文艺创作以及其  相似文献   
100.
于光 《浙江学刊》2012,(1):14-20
江浙地区的佛教是中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中国佛教的调整与革新,也是从这一地区开始的。以上海为联络站,结集了江浙两地的佛教精英,江浙佛教联合会则是这些精英中的长老派聚集之所,它的成立不仅改变了整个江浙地区,包括上海的佛教力量格局,而且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至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