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唐君毅哲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唐君毅虽然没有对哲学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贯通中西古今、不拘于一经一典、一家一派的开放的哲学心灵和哲学态度已经形成,而且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哲学研究与其哲学创造的整体规模、走向;在后一时期,唐君毅对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视反思性和贯通性为哲学的本性,尤重贯通性。在此基础上他用中国哲学固有的名辞把哲学的内容划分为名理论、天道论、人道论、人文论四大部,并把哲学的最终目标确定在了离言成教上,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综摄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的价值归宗”等特点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12.
伴随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广泛、深刻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文章集中论述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痛心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情状,以忧患的情感重申文化保守的真义——它来自我们对本身生命所依据的文化本源及其价值的深度自觉,并破斥了跟随时势而起的进步假象。唐君毅的文化保守立场,引来不少批评及反驳,文章对此逐一检讨,阐明唐君毅的主张:道德理性可统摄、补充西方自由和平等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3.
唐君毅与牟宗三两位先生的气论相异甚多,主要原因在于对“气”的理解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唐先生从中哲发展史出发来了解“气”,透过始自先秦,经两汉、魏晋、宋明,最后至清朝等各时代之气论研究,而来统整并做出诠释。而牟先生的“气”,则经常是基于西方康德或是宋明程朱理学而进行诠释,然而不论程朱或康德,皆有重理贬气、尊理性而贬感性的倾向。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了两位先生看法之殊异。牟先生贬低汉代、清代的气化论,视之如自然主义或“生之谓性”传统。而在宋明三系的区分中,牟先生也没有给气论留一个位置。反观唐先生虽亦不喜清代学术,但对于清代重视情感、汉代的气化宇宙论等观念,则较能有所同情。唐先生以为,中国哲学之“气”具备了精神之意义与价值,不同于西方物质意义下的惰性与价值中立;他同时也将张载、蕺山与船山等归于气论派,而这是牟先生所不承认的。  相似文献   
114.
乐爱国 《社会科学》2015,(2):127-134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诠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对于朱熹讲"理",冯友兰较多地强调"理"与"心"的不同;唐君毅则肯定二者的不可分离。对于朱熹讲"理先气后",冯友兰认为是所谓"逻辑在先";唐君毅则用"形上之先"加以诠释。对于朱熹讲"性即理",冯友兰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唐君毅则把二者调和起来。对于朱陆异同,冯友兰强调"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并把朱陆分属理学与心学两派而对立起来;唐君毅则认为朱熹讲"性即理"与"心即理"并行不悖,朱陆的差异在于工夫论上陆九渊讲"发明其本心",朱熹讲"去其气禀物欲之杂"以及相应的一套涵养主敬之工夫,而且二者可以相互贯通。这些诸多分歧归根到底在于对朱熹"理"的不同诠释:冯友兰较多地关注"存在之理",而唐君毅则从人心之"当然之理"入手。  相似文献   
115.
唐君毅夫人谢廷光,作为现代社会一位中国传统的"德才兼备"的女性,其对唐君毅的爱情以及对唐君毅生命人格、思想事业的成就,在古琴、书法、国画等方面的修养及待人接物上的涵养,被世人称颂.而这一切都与唐君毅作为仁者型哲学家所坚守和所实践的性情教育、生命教育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6.
健全的人道主义哲学——唐君毅哲学体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君毅一生为求建立一个健全的人道主义哲学--"立人极"而奋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有益于人类与民族的哲学体系.他既重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更重视超主客观的真实世界的哲学.唐先生的哲学体系既庞大而又严密,对中、西、印三大哲学系统,既批判而又有所继承.唐先生也因此常说自己是一位道德理想主义者.他的遗著是人类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展示唐君毅先生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的心灵九境哲学.此一哲学以心灵与境界之感通与体相用之开展,建立三重九境的哲学体系,由九境互通而成一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唐先生更由学以成教、言归于默之义,而构造出一立人极之教,使人能得真实知而起真实行.此一哲学系统更由心灵之可不断层层反省和感通,把世间最重要的哲学体系都予以分判和安排在九境之中,成一至大无外的圆教.  相似文献   
118.
唐君毅论儒家事业可能的现代承担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先生认为,政治家、教育家、新闻文化人员、社会事业活动家这四类现代职业者更有机会也更有必要形成超越于其专业本身的精神境界,必须具备超专业的儒者之精神,必须在精神境界上,求居于一般专业之高一层面上,因而可以是儒家事业可能的现代承担者.  相似文献   
119.
李承志 《理论界》2023,(5):65-72
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的个人经历使得唐君毅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双重性质,“心统文化”的文化认识论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其思想强调“文化整体性”,希望中西文化“相互取资以开新”,最终构建“太和世界”这一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图景,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若合符契。另一方面,唐君毅认为跨文化传播应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底,要求以“敬意与同情”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唐氏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虽对当下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尚有偏狭之处,后人应以去粗取精的态度对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