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心灵自我超越的上升历程,也是完善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论述并分析了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2.
李遥 《天府新论》2024,(2):46-55
唐君毅的研究方法纳入今人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获得对其哲学史书写更为深刻的体悟。基于对语言功能的澄清,唐君毅认识到:在消极方面,应该对历史分期所带来的割裂意识加以拒斥,并对同时代不同学派、同一学派在不同时代所构造的观念系统的独立价值予以重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中那些用来描述心灵状态的话语可以和现代神经生理学或心脑科学展开对话,但不能将前者视为后者的一个子集。在积极方面,被表达的东西不能离开其所依赖的(具体)表达手段而获得理解,这意味着观念史的研究不应停留在“说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方式上,而应思考特定的观念在其所关联的意义空间中呈现了何种样貌,即语词的使用者未曾说出或说出时未尝留意,但根据其依托的观念系统不得不承认的东西。在特定的观念被言说之际,应关注使用者想要促成什么,以及如何阐明(出于何种目的如此这般使用)。此外,语词承载着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思考者习焉不察的文化记忆与心灵图景,对这种力量的揭示提供了另一种观念史理解的可能。观念生成的历史就是一部栩栩如生的生命史,同时也是艰苦卓绝但熠熠生辉的远行跋涉。  相似文献   
93.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强调哲学以"成教"为目的,凸显文化意识与价值安排,他运用感通原则作为动态根据,申论心灵境界以及价值安顿中的生命阶序.唐君毅自觉地以主体哲学为主题,此种主体同时涉及超越作用,在各种境界中升降流转.本文尝试分析主体与他人的关系,阐明道德责任的关键,藉由唐君毅与列维纳斯的比较,探索主体哲学与主体之位如何作为责任承担的基础;也比较唐氏与列氏的思想背景差异,说明当代儒家哲学的独特性;此比较一方面指出哲学与教化之间的张力与融通,另一方面也开启跨文化对话的契机.  相似文献   
94.
唐君毅认为“人文”一词是中国固有 ,非泊来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孟子重仁 ,而荀子则重礼制。魏晋儒学“轻名教而重自然” ,宋明以存天理去人欲而达到其超人文境界。所谓儒教 ,乃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 ,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  相似文献   
95.
李占科 《理论界》2020,(4):73-79
唐君毅的宗教观是一种人文主义形态的宗教观,而并非是传统宗教观中神本主义的宗教形态。人并非是依神或者先知的启示而获得宗教信念的,而是从人之安身立命、获得"终极关怀"层面来谈宗教精神的。宗教信仰的核心是人的宗教意识,而宗教意识的形成源自于人之现实生命之自身,其基础是人的良知,外在超越之神性必然要回到内在超越之人性本身。这也是唐君毅体认、赞扬儒学宗教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96.
冯友兰与唐君毅在相近时期先后完成道德哲学的著作《新原人》和《道德自我之建立》,冯友兰重视道德之理、社会规律和人的觉解,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分;唐君毅关注心之本体的自觉,论述心能“超越现实自我限制”。冯友兰主张恶的根源在于颠倒了“真我”的主从次序,唐君毅强调人的自我陷溺。冯友兰和唐君毅皆承认超道德的领域,它又不离于日用平常。  相似文献   
97.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审美阐释活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旨趣,对中国诸种文艺现象的审美活动进行分析与剖解,最终目的是“合外内之道”,实现“内在而超越”。唐君毅运用历史和美学的观点,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品评中国古代绘画与诗歌艺术。在广阔的学术视域中,唐君毅精心剖析中国古典文艺的民族特性及其审美历程,把握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其审美阐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8.
唐君毅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人文主义学者,自称其理想的世界是人文世界或太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必须自觉他是人,因而特别强调人和心的哲学;主张人为目的而不是工具,重视宗教生活,要求将礼乐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对科学凌驾于人文之上,主张以人文涵盖科学;反对将政治经济置于人类生活的首要地位,强调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社会关系的基本范畴应是仁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99.
唐君毅认为,中国哲学中的“理”有物理、空理、名理、性理、文理、事理六种含义,其中“性理”最能代表中国哲学精神.“性理”即是“仁理”,所以“性理”具有“生生义”.“性理”之生生内具某些特质,这些特殊性质正是“性理”之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所在.概言之,唐君毅对于“理”的诠释,不仅揭示出“理”本有的诸多意涵,而且赋予了新意,从而增弘了“理”之生命.自然,在具体诠释环节,以及对诸“理”关系的定位,唐君毅的工作似有完善的空间,而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0.
唐君毅的《说青年之人生》是一篇典型的生命教育文本。唐君毅在将人生比喻为一年四季的基础上,对作为春天人生的青年因天时而具备的”天德”做了分析,但更加强调的是青年依天德而立人德的人生使命和生命课题。此论对于当下青年具有重要的生命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