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424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861篇
社会学   6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怀人 《人才瞭望》2013,(3):31-31
《说唐》里最有知名度的人是程咬金。 即使没听过说书没看过戏曲的90后,也会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72.
黄茨娅 《老人世界》2013,(11):47-47
秋叶飘落,秋风转凉,秋水伊人,秋是思念的季节。读一读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鹧鸪天》和《声声慢》,便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秋思和秋意。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号称易安居士。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从小就有着良好的文学天赋,作为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诗词一出口,往往是独具一格,意境深远。她那美丽而又多情的词句宛如涓涓细流,在宋代诗词的小河里静静流淌。总体来说,她的作品多赞生活之悠闲,突出爱情之细腻、自然之景物,格调高雅清新。  相似文献   
73.
王义钫 《老友》2014,(4):48-48
正一、竹枝词的由来竹枝词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演唱时以笛、鼓伴奏,声调婉转动人。内容多数是歌唱男女之间的恋情和生产劳动中的感受,传达了巴蜀一带的风土人情。中唐诗人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对这种民歌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嫌有些民歌太俚俗,进行了搜集、整理和改造,并模仿竹枝词的风格创作新诗,内容也多是吟咏巴渝风物。后来,白居易、顾况等人也有拟作,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竹枝词的特色大体说来,竹枝词有3种类型:一类是文人收集整理的民间歌  相似文献   
74.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以“忘却”的方式传达某种心理感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忘却”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的一种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异,通过这种情感或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也更加增强.  相似文献   
75.
唐安史之乱后,河北陷入割据,形成了魏博、成德、幽州等割据型藩镇。在以节度使等为代表的职业军人的支持和参与下,河北佛教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恒州、定州等传统发达地区之外,形成了魏州、幽州、沧州等新的佛教中心,南禅开始传入,佛教发展格局也为之一变。另外,唐武宗灭佛时,河北藩镇开始进行了一些抵制,但在朝廷的压力下,灭佛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河北佛教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76.
王志清 《江淮论坛》2004,(6):131-134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 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77.
中国汉语诗坛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性“史诗” ,但是诞生了“诗史”。从《诗经》到两汉乐府 ,到中晚唐诗篇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显现了夺目的光彩。唐代叙事诗 ,是中国汉语叙事诗成熟的标志 ;对它做重点研究 ,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诗界“抒情”和“叙事”之双峰 ,更深刻地理解艰难时事怎样造就一代诗豪 ,更准确地检测诗人的才力和魄力。  相似文献   
78.
词于诗为别体,多抒写男女之情,且发展出一种更坦率的抒情方式,但"以雅为宗",却是两宋文人词逐渐凸显的旨趣。词在宋代既为配乐传唱的流行歌曲,自然有市井闾巷之歌与文人雅士之曲的分野。宋代都市经济繁荣,说书、杂耍、歌舞等通俗娱乐艺术成为都市的一大行业。而文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成为一时风尚。本文以柳永、秦观、黄庭坚、石孝友等文人词为例,分析宋词的俚俗化现象,以揭示中国俗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9.
中唐分前后两个时期。后期诗坛有通俗、怪奇、雅正三个流派 ,三大流派构成了奇特的鼎立抗衡格局。通俗派诗歌的主导风格在于质实通俗 ,不避俚浅 ,讽兴时事 ,不虚为文。如此倾向可谓其来有自 ,总体上说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就艺术实践而言 ,成就不小 ,但缺陷难免。“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 ,此为通俗诗派审美追求的全部内涵 ,同时也是抗衡雅正诗派、怪奇诗派的鲜明旗帜。审视一番诗派鼎立之格局 ,有助于中唐诗坛形势的立体化认识。  相似文献   
80.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