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18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545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分析了唐诗浅易的语言和创造性想象 ,阐述了促成唐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浑融完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2.
唐代愤世嫉俗诗大致可分为普通文士和诗僧愤世嫉俗诗两类。文士多从政治制度层面揭露朝廷与世俗社会的弊端 ,抒发怀才不遇穷愁坎坷的悲愤 ,旨在批判社会发泄不满 ,以期改革政治。诗僧多取材世俗生活 ,感叹民众愚顽不化 ,批判社会风俗浇薄、世态炎凉 ,旨在劝世警世 ,以期民众弃恶向善皈依佛教。两者都不满现实 ,体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 ,充分反映了唐代诗人对恶与丑的痛恨否定 ,以及改变现实的执着愿望。艺术表现上 ,文士诗多以抒情叙事为主 ,有突出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风格多样 ,诗僧多以白描、叙述和议论为主 ,多冷眼旁观讥讽嘲弄 ,风格朴质流利 ;文士诗语言精炼工整 ,雅致丰富 ,诗僧则用白话口语 ,俚俗率直 ;两者既互为补充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3.
唐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众多诗人所创作的“迁谪诗文” ,是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迁谪诗文颇能体现出迁谪文学的本质特点 ,对后世的迁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杜诗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是研究杜甫思想的重要资料。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和与僧人的交往 ,加深了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但并未使他对宗教产生太大的兴趣。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晚年思想中得到高度的融合。佛教思想补充和丰富了杜甫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45.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座艺术高峰。唐代作家不仅研究建安文学、评论建安文学 ,而且在创作实践中直接学习建安文学 ,“追建安之风骨” ,从唐代诗人的很多作品中 ,可以看到其内容、气韵、艺术表现手法与形式诸多方面与建安文学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6.
唐代的知识分子与科举结缘以觅取社会声誉和政治出路。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有关的诗歌,如赴举自述诗、登科抒怀诗、下第志感诗、送人赴举诗、贺人及第诗、慰人落第诗等,本文将其概言为科举诗,并透过科举诗分析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心态以及唐诗的一些构思规律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47.
诗歌可译与否,至今译界争论不休。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为诗歌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唐诗的英译文正是中西文化杂合的再现,同时也体现了第三空间在唐诗翻译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唐诗是可以翻译的。  相似文献   
48.
《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广 《学术界》2007,(5):75-81
莫砺锋先生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发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考证出《唐诗三百首》所选张旭名篇《桃花溪》实乃宋朝人蔡襄所作,题为《度南涧》,造成很大影响,几欲成为定论.本文对莫先生的全部证据以及论证过程提出质疑和辨正,认为莫先生的论点不能成立,《桃花溪》等三诗的著作权应归张旭.  相似文献   
49.
唐诗口语词训释 ,5 0年代初期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里程碑之作。至 80年代研究趋于兴盛 ,随之渐趋沉寂。在以往的研究中 ,唐诗有些疑难词汇 ,形成积累性误解 ,有些看易实难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选择其中的联绵词、单音词、复音词 ,以及口语性特强的 ,具有代表性常用词 ,进行讨论解决  相似文献   
50.
邓仕刚  李强 《新天地》2011,(11):76-76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有五首,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此诗。《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我认为,后人对此诗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诗圣把明妃这个形象写绝了,把对比这种表现手法用绝了,对比其他写昭君的诗词来说,也就高下立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