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78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388篇
社会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的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论战。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认为人生观的问题是科学无法解决的。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主张“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全部”。这场论战从学理上看,表现为科学与哲学关系争论,而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是以传统伦理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与以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科学派和玄学派各  相似文献   
5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  相似文献   
53.
以实践为基点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干所在,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全过程,但马克思并没有把它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即使是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做的"经典表述",如马克思所言,也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简要说明,这给我们今天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带来了许多问题.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结合起来,即必须从实践出发,找到唯物史观中"唯物"和"历史"的所指,进而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54.
评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自然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给出了"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概念,其次探讨了"天人合一"自然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思维的影响,最后对其时代缺陷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5.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56.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57.
随着20世纪初现代科学的猛进对17世纪以来机械自然观的颠覆,梁启超逐渐形成以“动”“群”“变”为表征的自然观,对“科学侵入哲学”风气的体验与批判,拓展了其自然观与哲学视野。现实关切和救世情怀,使其自然观与中外科学文化潮流和文化传统相表里,以强国新民为指归。  相似文献   
58.
随着20世纪初现代科学的猛进对17世纪以来机械自然观的颠覆.梁启超逐渐形成以“动”“群”“变”为表征的自然观,对“科学侵入哲学”风气的体验与批判,拓展了其自然观与哲学视野。现实关切和救世情怀,使其自然观与中外科学文化潮流和文化传统相表里,以强国新民为指归。  相似文献   
59.
李进 《学术研究》2007,(8):99-103
环境思想史是跨学科的环境史研究与形而上的思想史研究在史学理论领域中的一种综合。环境思想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自然观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前人那里寻找到某些对于环境保护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来滋补当前环境史理论研究的体质。环境思想史研究的史料与传统史学中的史料很不同,史料必须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道家美学影响下的山水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记录了画家本人的自然观,山水画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图画版的思想史。道家自然观中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山水画美学思想中,可以具体体现为"外见于山水,内合于人心"。  相似文献   
60.
冰心的信仰转变始于20世纪30年代,她的民族意识随着对基督教和西方的怀疑而逐渐增强,国内接连不断的战祸使其思想更趋现实。唯物思想的传播引发了冰心对马列主义的认同;她的基督教信仰本身所具有的人化倾向从根本上导致了其在50年代初向社会主义文化急速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