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
关于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态度,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或是对孙中山进行了过分拔高,忽视其阶级属性;或是将其过分贬低,仅仅等同为资产阶级利益的守护者。而引入心理场概念,对具体环境下孙中山心理场中影响国共合作的正负向量进行解析,可以还原其真实心态。这种心态也最终决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22.
陈金莹 《理论界》2001,(6):55-56
近代中国曾有过两次国共合作,即1924年到1927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1937年到1945年的二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有其各自的形成原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战胜强大敌人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加紧对华侵略,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既有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压迫,又有依附于帝国主义掌握中央政权的大军阀和拥有各省政权的小军阀;既有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统治,又有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相勾结的官僚买办阶级的盘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相似文献   
23.
陈独秀在国共合作中与共产国际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分歧,他认为保护共产党的独立性是国共合作的前提,主张两党“平行合作”,反对“党内合作”的形式。随着国民党右派分子对国共合作的破坏,陈独秀主张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为此与共产国际做了一定的抗争  相似文献   
24.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推动我省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交流学术成果,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委、省社联、省社科院、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党史工委、成都市委宣传部和党史工委、省历史学会、省党史研究会等十单位于7月7日至11日,在成都联合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会议围绕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的历史  相似文献   
25.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 ,两党曾两度合作 ,又两次对抗 ,他们的纷争离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内容 ,也影响着中国的命运。国共合作 ,祖国统一 ,利国利民。近代以来 ,外国列强总是不愿看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与国家的昌盛 ,千方百计地制造分裂 ,制造混乱 ,以便达到其罪恶目的。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大势所趋 ,任何反动势力都无法阻挡。  相似文献   
26.
民国研究     
主持人语: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以往的研究多从国共两党关系角度来考察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过程,而对当时新兴的社会力量与新型的民众动员方式关注不够。韩国首尔大学柳镛泰教授的论文通过考察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建国构想中的两种民意机关的构成原理与相互关系,揭示出孙中山所提出的国民会议主张并非国共两党应付时局的权宜之计,而是以当时已有的民意集结经验为  相似文献   
27.
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家认同感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基于外争主权内争民主的抗日战争对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政治动员,也在增强中国人民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我者"与"他者"身份概念的民族意识、培育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与发展的公民主体意识,以及促进人们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形式的认同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28.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鼎力协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了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在国共合作后的新形势下,忠诚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共产党人携手进行革命;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直至为此最后献出生命。廖的言行表明他是献身于首次国共联合战线及其事业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29.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军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以"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它不仅参与、策划"逼蒋抗日",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还作为一支生力军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支持抗战,推动国共合作,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大大增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利益,高举抗日大旗,捐弃前嫌,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表现出极大的号召力;为改善民生而励精图治、率先垂范,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坚持先进文化,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增强的历史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