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对当时双方合作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次合作体现在党、政、军三方面的形式并不相同,具体可概括为党外合作、“一国两制”和军内合作,虽都经历过曲折,但仍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合作。这为当前党中央倡导的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2.
对英美民主的基本诉求和对中国命运的现实关怀,是罗隆基多年来一贯坚持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准则,这两者在他论政时期是一直并行不悖的,并成为其根据中国当时诡异的政治形势做出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尺.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罗隆基参与了当时大量的政治活动,并经常在国共两党激烈的斗争中做出具有一定偏向性的选择.这些选择,实际上并未背离他的理想,相反,却是对其理想的一个坚持与延伸.  相似文献   
43.
武汉抗战时期,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中央外交代表团负责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在武汉辛勤工作了10个月,为武汉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政治上,努力促成国共两党建立两党关系委员会,亲自出任国民政府要职,践行两党组织形式的合作,力促国民参政会问世,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为国共两党在政治上合作抗战奠定了基础。在军事上,大力宣传贯彻国共两党保卫大武汉的战略方针,开展军事统战工作,推动两党军队协同作战。在武汉沦陷不可避免时,又顺应变化,配合当局认真做好撤离武汉的各项工作。在宣传文化统一战线上,利用分管第三厅的合法身份,广泛地团结和凝聚无数文化名流,积极推动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引导进步媒体,反击反共逆流,宣传和推动合作抗战。  相似文献   
44.
针对有些学者所持的应对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重新定位,并将其视为国共两党共同纲领的观,大,本文从分析《抗战建国纲领》的相对进步性和成因入手,进而比较了其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异同,指出《抗战建国纲领》是具有鲜明二重性的纲领,具备逆向发展的可能,它在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过程中的作用有限,甚至未能规范国民党自身的政治行为。因此,不能将其视为国共两党的共同纲领,亦不能给予过高评价。  相似文献   
4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求大同,存小异,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策略性,以<八一宣言>为标志,几经努力直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国共合作才得以最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6.
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在中共成立之初,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根据他对中国时局的调查研究和借鉴以往在殖民地开展革命的成功经验,首次提出国共合作的主张,积极与国共两党接触,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他说服共产国际采纳并支持他关于国共合作的建议,促使中国共产党接受和实行党内合作的形式,提议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终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顺利实现。所以,马林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首倡者,也是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重要决策者,更是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促成者。马林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至关重要,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7.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重大事件至今仍受到历史学者们的关注.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肯定中国战场上的军事行动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重大意义.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同盟与轴心国进行斗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的制衡因素.对其形成的原因条件进行研究将帮助我们修正一些在史学界已经形成的关于国际对华政策的观点,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固有认识.通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看到,1943-1945年间,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政府坚持抗击日本侵略斗争的保障,因此维持国共统一战线的问题不仅成为苏联外交工作的重点,也居于美国外交活动的首要地位.我们认为,以往的史学研究没有充分揭示这一点.  相似文献   
48.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破裂,其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内的右派刻意造成的,国民党右派利用孙中山理论体系中的缺陷蓄意歪曲放大制造反共理论依据,借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排斥中共和国民党中右派势力逐步集聚形成反共强势等等原因才是导致合作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叶介甫 《中华魂》2010,(7):10-13
袁仲贤,1904年2月出生于长沙县铜官镇(今望城县)一个小工业家庭,1923年考入讲武学堂,1924年5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学校,袁仲贤又考入黄埔学校第一期步科第六大队。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  相似文献   
50.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人的领导下,不仅成为当时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的坚强柱石,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的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