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海锋 《老友》2012,(6):13-14
(一) 1933年3月下旬,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建议创立“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52.
王港 《当代老年》2009,(4):22-22
1947年10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挥戈南下,准备抢渡黄河,挺进大别山。驻守黄河的是国民党6个整编师,全部美式装备,兵强马壮。一天夜里,驻扎在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哨兵,借助探照灯的灯光,突然发现一排排戴着钢盔的士兵,由北向南,黑压压地游过来。  相似文献   
53.
黄禹康 《中华魂》2008,(4):11-14
开国大将黄克诚,1902年出生在湘粤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永兴县偏僻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屡经坎坷,百折不挠,鞠躬尽瘁。他曾在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和战火硝烟的枪林弹雨中,叱咤风云,出生入死,义无反顾,也曾在革命阵营内部  相似文献   
54.
廖原 《老友》2008,(9):4-7
最近,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江苏省军区第一干休所拜访了今年94岁的红军老战士、副军职离休干部李衍福。在干休所领导的陪同下,我们踏进了李老的家。客厅不算很大,陈放着沙发和茶几,还有几盆赏心悦目的花卉,显得整洁优雅。李老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身子  相似文献   
55.
湘西会战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中国军队有地利、人和之便,且军事力量对比我强敌弱.湘西会战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它张扬了国威,显示了中国官兵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56.
西江月 《新华航空》2011,(9):43-45,42
信号的加密与破密、窃听与反窃听,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对兄弟间的争斗贯穿于20世纪前半叶的所有战争及和平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中。  相似文献   
57.
吴志菲 《华人时刊》2011,(12):26-27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每一次唱起这首歌,就感到大地的无垠、祖国的辽阔、山川的壮美、江河的奔腾。每一次唱起这首歌,被它不凡的气势激动得豪迈不已,并随着它跌宕起伏的旋律,领略它磅礴的力量和一泻千里的激情。祖国,就应该这样歌唱,以这样的歌,以这样的情——去歌唱!  相似文献   
58.
《源流》2011,(11):62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毛泽东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  相似文献   
59.
李动 《百姓生活》2014,(5):54-55
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像雪崩一样瓦解了,但国民党保密局派出一些训练有素的特务不断地潜入内地搞暗杀。面对严峻的形势,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主动出击,一举生擒企图暗杀陈毅市长的“天字特号”刺客。“天字特号”秘密任务1949年中秋节前的一个黄昏,蜗居在台湾岛上的蒋介石,对身边的国民党保密局长毛人凤说:“仿昔日暗杀伪人员的办法,制裁匪首和附逆分子。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40年代最后一个冬季的圣诞节前夜,兵败大陆来台的蒋介石率全家自台北抵日月潭。国民党军队在大陆不断崩溃的消息给冬日的日月潭增添了钻心的寒意。连日来,蒋氏父子整日闷坐日月潭的涵碧楼中,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余,也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