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劳理 《新少年》2014,(7):22-23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和圆明园兽首铜像。 乾隆与兽首 话说当年有一天,清朝的乾隆皇帝闲来翻阅一本关于西洋宫殿的图书时,发现书中所绘的西洋石造建筑宏伟大方。尤其是那喷水池,精巧奇妙。他顿时被吸引住了,心想:这等美妙之物,堂堂大清天朝怎么可以没有呢?于是,他决定在圆明园内也建造一个这样的喷水池,差事落到了意大利人郎世宁的头上。要说这个郎世宁对于西洋绘画技法颇有研究,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72.
辛华 《百姓生活》2013,(11):59-59
圆明园经历过晚清和民国时期对遗址内残存木料和石料的拆运,这里已像是京郊一片普通的农地,当地农民散落在二三十个小居住点里。  相似文献   
73.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06,(11):25-25
《品牌中国》;西方传奇系列;《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第一集至第八集),《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昔日的夏宫圆明园》  相似文献   
74.
绝唱     
严阵 《中外书摘》2009,(1):57-57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问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75.
王道成 《学术界》2004,(1):135-145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光明日报>连续刊登了3位专家学者、4位圆明园管理处领导关于圆明园遗址西部整治问题的对话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书面发言.从表面看,是在讨论如何保护圆明园遗址西部的遗址和生态环境,其实质则是有的专家学者企图改变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圆明园确定的遗址公园的性质,推翻2000年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歪曲、隐瞒甚至捏造事实.文章以大量的事实,揭穿了对话中的种种谎言,呼吁专家学者在学术论争中应遵守诚信的原则,将何以自立于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76.
杨敏 《决策》2006,(1):24-25
一次不经意的游园观光,兰州青年学者张正春点燃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圆明同事件”,在这场利益交织的复杂博弈中,公民责任的彰显在公共决策中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本文拟通过解析具体案例来透视当前中国新闻媒体与公共领域的构建问题。通过回顾对“圆明园事件”的报道,笔者认为媒体采用了“新闻和评论相互推进”、“平衡报道各方观点”的措施,较好地发挥了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和提供信息平台”的功用,推动了决策理念的更新、推动了公民文化建设。同时亦注意到媒体在构建公共领域中可能会出现的角色异化问题,提出需要加强媒体的组织文化建设之观点。  相似文献   
78.
多难兴邦     
汶川大地震,又一次特大灾难降到了中国人民头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灾难。特别是近百年来,虎门的硝烟、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卢沟桥的刀光剑影……苦难深重、伤痕累累。但是中华民族从没有在磨难中倒下。经历了一次次阵痛,又一次  相似文献   
79.
无言的诉说     
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洗劫与焚毁,英法联军燃起的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从此,“圆明园”这三个字连同西方人笔下“万园之园”的瑰丽传奇成了中华民族百年来难以抚平的伤痛。  相似文献   
80.
贺中 《青岛画报》2011,(5):14-23
继2009年圆明园兔首、鼠首被高价拍出,买家拒不付款事件之后,2010年11月拍出5.5亿元天价的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再次面临同样的遭遇。虽然此事争议颇多,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流失的文物屡屡被拍,这深深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同时,关于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再次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