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58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0 毫秒
91.
原声带     
《东西南北》2014,(24):6-6
不是我看重,当年邓老很看重。万里说,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有封过一个“”,我是中国历史头一个。李白诗,李时珍药,都是后人给的。万里说:“我们百年以后没人送香火,你百年以后有人给你送香火。”其实,现在哪还有人送香火啊。——聂卫平谈“棋”名号 其实也不是他(周啸天)不行,是鲁迅文学奖不行,不是食客太挑剔,是你餐厅就没把菜做好。达到这种水平的人,中国多的是。  相似文献   
92.
"巫"与""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这种"文化关联"的形成与迁变,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在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域内,"巫"与""这两个子文化系统时而并立分存,时而关联互渗,它们的存在形式与消长变化状态在先秦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与特征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审视"巫"与""的文化关联,可以从中更深入地揭示出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原始构成.  相似文献   
93.
汪怀君 《船山学刊》2005,(2):64-66,77
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心性自我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道德自我在修养中探索如何做人,并在群体、社会中获得了现实性,转化为真实的自我,也即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内”是手段,“外王”是目的,内在修养的最高追求就是为了融入社会,达到人伦社会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94.
王菊娥 《唐都学刊》2009,25(3):122-124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所积淀的产物,七夕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西方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只有官民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共同实现七夕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  相似文献   
95.
水作为喻体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从孔子以水来喻道起,儒家学者不断地借助水的形象来阐释自己的思想。然而,自孔子之后,儒家发生了分化和变异,孟子以"沧浪之水"对仁的解释更侧重于从人的内在心理说明仁的道德属性,并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最终开出一个"内"之道。"内"与"外王"共同构成了儒家完整的"道",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处世哲学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96.
“内外王”思想并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特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同样具有这种思想。老子的外王思想暂且不论,本文讨论老子的“内”思想。老子的“内”思想,首先是一种道德修养之学。这种道德修养之学以重生为基础,以敛欲为核心,而这两者又分别以尊“道”、贵“德”为归宿。  相似文献   
97.
吉西次力 《西藏研究》2023,(5):77-87+161-162
敦煌藏文写卷P.T.972号最早由噶尔梅·桑木丹所关注,成为论证吐蕃时期“■”是一个普遍的宗教信仰的论据。之后,石泰安、沙木等学者对此文本的性质,以及其中出现的“外道苯”(■)所指提出疑问,石泰安更是将其定性为译自汉文的疑伪经。但以上学者均未关注P.T.972号写卷的传世本《树木经》。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历史上藏族学者对《树木经》疑伪问题的讨论,并将其与敦煌藏文P.T.972和P.T.950号写卷进行对勘,可知P.T.972应是译自汉文的疑伪经,其中“■”应是汉文语境中“邪师”或“占卜师”的对译,而不是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外道苯,不能用其论证吐蕃时期“■”是独立于佛教之外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这也是《树木经》未收入《甘珠尔》任一版本,而编入《陀罗尼经集》的原因所在。对勘发现,从敦煌本到陀本中的《树木经》,文本发生了变化,后期增补了部分内容,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其作为伪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8.
99.
100.
<正>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唯一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索菲亚大教堂……这些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关键词,都与一个国家紧密相连,她就是土耳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土耳其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神秘,与土耳其有关的一切,似乎都停留在历史的教科书上。今天,土耳其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由中国文化部与土耳其文化旅游部联合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央美术学院和土耳其米玛尔·锡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