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在承认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式的偏执的前提下 ,主要描述了哲学的“丧钟”(Glas ,德里达书名 )敲响后 ,作为美的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美学在价值取向、学理依据、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等方面所面对着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62.
近日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到中国旅游的美国小伙子,奋不顾身地为一名中国老人夺回被抢的包,而在场的中国人却个个无动于衷。我看后不禁感到心寒和疑惑:为什么素不相识的美国青年会挺身而出,而身为同胞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呢?听说美国人好吃维他命,是不是他们的维他命中含有什么特殊成分,能叫人见义勇为?如果有的话,我想这种维他命应该叫“勇气”。而国人恰恰缺少这种生命维他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63.
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线索.解释学经验的历史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在逻辑不是封闭自给的,它是在理解者和文本的问、答、对话过程中不断走向新的经验.交谈双方都有各自的视域,对话发生在特定语境时空背景中,从而使经验、意义成为活生生的当下在场的事件.对话中的问和答本身体现了解释学的核心内涵那就是"虚心"倾听"的品质,开放兼容的精神.  相似文献   
64.
西方的在场理论与《人间词话》中的不隔论有许多息息相通之处。在场论中的敞开、照亮、与幽暗沟通等概念,和不隔论的历历在目、情景交融、言外之意等观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以在场学说来阐释不隔论,对于不隔论的价值和历来争论问题会带来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65.
作为影视美学逻辑起点的音像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质:(1)真幻同体,(2)非在场者的在场,(3)能指与所指结合合乎理性与想象。这些特质与影视艺术的目的、任务、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6.
根据台湾最大的图画书出版基地——信谊文化出版公司的作品为基础,针对台湾图画书蓬勃发展以及大陆图画书渐热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概括了图画书在图像的叙事性、图像的身体在场性、图像与语言的互补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并据以探讨儿童图画书阅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7.
第二人称视角狭窄 ,在叙事文本中仍处于边缘人的地位 ,实质是依附于第一、第三人称的“他者”。根据“你”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他者”又分为“在场”、“缺席”、“本我”三种形式。但第二人称是最具现代意义的人称 ,有着独特的叙述功能和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8.
霍晋涛 《社科纵横》2006,21(12):135-136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当代影响极大的思想是怎样导致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解构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更注重了文本差异,从源头上看其本身具有肯定性和启示性的意蕴,解构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手段,亦非单纯的否定,而是解读文本的一种态度,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9.
文学阅读行为既是阅读者与文本以及写作者的一种对话行为,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行为中主动参与、介入,与文本、写作者、自我建构对话关系的一种行为。在文学阅读行为中,阅读者的主体能力的参与形成了他的"在场",而文本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对于阅读者的"在场"产生一种反向解构力,这种反向解构力又导致阅读者的"不在场"。这种阅读者的既"在场"又"不在场"的辩证关系就构成了文学阅读行为的人学辩证法本质。  相似文献   
70.
“母亲的缺席”一直是困扰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永恒的母题 ,也是她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磨难。然而 ,母亲的缺席并不就意味着母爱的缺席 ,夏洛蒂在《简·爱》里以一系列母性形象 ,包括神奇的大自然 ,满足了孤女简对母爱的诉求。但母爱本身又远不是简的终极渴望 ,通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觉到她对母亲身分的厌烦和拒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