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3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1.
墨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派的创始人,他的德育思想与当时的儒家学派有明显的歧异。本文从其德育观出发,围绕其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等方面对墨子的德育观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式微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利于今天德育活动的借鉴。  相似文献   
92.
在本体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是天本论的一部分和"天志"的具体内容;在伦理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体现为"贵义"、"兼爱"、"非攻"、"尚同"和"尚贤"等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在政治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转化为"义政"的理想境界和"用义为政于国家"的统治方案.这使"天欲义而恶不义"具有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内涵意蕴,集中体现了墨子本体哲学、伦理哲学与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93.
墨子的"强"论,是其学说中十分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人们以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和执着、勇敢的进取精神,投入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里,充分发挥其智慧与潜能;并籍此不断丰富、完善自身,深入、全面地展示其主体能动性,达到个人实现与社会整体目标的统一.墨子的"强"论,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实践运动,也有着广泛而显著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
墨子以"节用"为核心的苦行主义,主要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节俭自律和吃苦耐劳,既具有平等相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还富含有财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内容.墨子判定不合其政治目的、经济功利和道德追求的礼乐厚葬都属无益,对一切不实用的娱乐、礼仪消费采取了坚决的否定态度;但他对现实功利的狭隘理解,对现世生活的过度刻苦,使之最终陷入了"蔽于用而不知文"的困难境地.  相似文献   
95.
节用是墨子的一个基本的治国思想。墨子从衣、食、住、行、性、葬、乐等方面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说明应该怎样节用。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96.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三不朽说”以“立德”、“立功”和“立言”作为行为规范,并且成为儒家的价值观。从“三不朽说”的“公平”和“大公无私”两个特质出发,探讨墨家的道德教育观,印证“三不朽说”对墨家的影响很有意义。现实生活中,亲疏往往有别,公私也绝非易辨;墨子期望人人平等,做事大公无私,只是一种理想。我们必须持有明确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才能作合情合理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7.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1):32-35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诸子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的布衣之士,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如孔子长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无功而返,直到56岁时才当上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可惜为时仅3个月,根本不可能积累丰富的从政经验。至于韩非子、墨子等更是远离庙堂。由于他们没有从政的实践,当然也就无力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  相似文献   
98.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班门弄斧”,班,即鲁班(一作鲁般,《墨子》作鲁盤),相传乃春秋末战国初鲁国的巧匠公输般。因为他木工的技艺十分巧妙高超,所以人们一直以“班门弄斧”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多用作贬义,如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郢人;楚国郢都的巧匠。强颜,犹厚颜,不知羞耻意。有时用“班门弄斧”亦带有自谦意,如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曰:“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相似文献   
99.
墨子教育观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墨子以人性“所染”说为哲学基础 ,进而提出救世“兼士”的理想人格 ,并扩展了教学内容 ,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的教育观精辟独到 ,自成体系 ,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0.
试析《墨子》中孔子的形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变异性是战国诸子典籍描绘孔子形象时所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 ,而这种变异性在《墨子》一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墨子后学大肆捏造事实 ,使孔子形象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