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11世纪太湖地区农田水利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太湖流域的开发总体上呈现出从西部丘陵向太湖以东平原转移的趋势,其中太湖以东平原的高地与低地又呈现出不同的开发节奏.从10到11世纪,高、低地农垦加快,交通拓展,水利则逐渐失序.水利学说在官方治水事业推动下得到发展,一部分有识官员和水利学家托古改制,塑造并推崇吴越国高低兼治的塘浦大圩农田水利格局.  相似文献   
82.
"风月情怀"是指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意识和诗化的生活作风,从其中包含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言,它又是与道合一的生命体验.欢乐之情是邵雍风月情怀的精神性内核和情感主导趋向.具体说来,邵雍的欢乐之情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他在《伊川击壤集序》中所说的"自乐"、"乐时"与"(乐)万物之自得"."自乐"即隐居生活中的安闲之乐,它与"乐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乐)万物之自得"是一种本体之乐,它既是审美情感,又是情感的超越.  相似文献   
83.
在拉萨众多的寺院中,扎基寺很少引起人们,尤其是学者们的注意。然而,该寺却有着特殊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文章从翻译研究扎基寺的一块藏、汉文木匾入手,结合现有的一些藏、汉文史料,对扎基寺的历史及其与扎基关帝庙、扎基拉姆殿、扎基常住寺等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梳理和研究。旨在说明,在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个体同样具有积极而不可忽略的作用;历史上,藏、汉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4.
博尔赫斯的创作中体现出对神秘主义宗教的浓厚兴趣。他深受其影响的神秘主义宗教是基督教异教诺斯替教、犹太神秘教派喀巴拉以及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教派。博尔赫斯的唯心主义哲学背景与这些神秘宗教的内在契合,方便了博尔赫斯对这些神秘宗教的接受与反思。这些神秘宗教的思想资源和传说题材大量出现于博尔赫斯的创作之中,构成了博尔赫斯创作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85.
清代前期是清王朝实现对西藏统治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朝治藏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沟通西藏与内地、贯穿康区的川藏线沿途塘汛,经历了由临时设置、初步确定到趋于完备的过程.康区塘汛的设置有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强化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使得大批汉族人深入康区,开辟了汉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通道,促进了汉藏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86.
数量庞大的宋代诗歌,承载着宋韵文雅风流的核心文化内涵。今存1 400多首邵雍诗作,集中反映了理学家的言理倾向,影响宋代诗坛的发展路径。诗集命名为“击壤”,传达生于太平盛世的幸运以及生活安乐闲适的自得,二者皆为太平社会的成立要素。诗集中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诗人形象,“乐天”的同时取法白居易诗学,书写自己的日常闲适生活。诗人身心清闲,坦诚面向万物,用诗发现物理人情,既写出天然秀句,也倾向言理说教,呈现“以意行文”的创作追求,这恰是宋诗好说理的整体艺术风貌。邵雍诗由表及里发掘日常生活的理性内涵,蕴含着“内圣外王”的现世追求,带动整个诗坛迈向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87.
88.
喇明英  徐学书 《天府新论》2017,(3):封二-封三
成都平原春末夏初已是酷热难耐,千里之外川青两省三州交界处的壤塘县方进入初春时节,河谷山花绽放,草原绿茵茁壮,高山白雪皑皑,蓝天瑞云飘飘,天地分外妖娆。传说这里是藏传佛教黄财神“壤巴拉”居住的地方“壤巴拉塘”,壤塘县名即因此而来。  相似文献   
89.
操慧  林丽 《东岳论丛》2023,(8):53-63
“京报”与“邸报”在清代都常被用于指称传播政治信息的载体,两者的混用亦反映了清代官方发报系统与民间发报系统的交织。有关清代民间报房的两种起源说中,“荣禄堂”说不足为信,“白本报房”说暂无实证,二者都缺乏说服力,而原本被视为早期民间报房的“公慎堂”实际上属于提塘共事的公设报房,且至晚于道光年间仍在运转。民间报房的出现与提塘报房的发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报房京报的繁兴也因于受众信息需求的变化。民间报房在新式报刊兴起后曾长期扮演代印代派的角色,报房的地理分布则在北京媒介空间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报房京报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清代政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而京报由盛转衰主要是因为其合法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