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89篇
社会学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有关女性复仇描写的篇章,但很少有人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展开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类型复杂多样,复仇女性的身份属类、复仇目的、复仇方式各有其不同之处,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2.
《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两部戏剧同是写复仇,但却传递出了中西两种截然相反的复仇时间观念——对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批评和对赵氏孤儿二十载大仇终得报的褒扬。本文认为,复仇时间观念是一个民族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自身的情感与社会进程中的思潮、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经过不断整和而形成的。中西复仇时间观念的盖异原因来自于观念的母体——民族文化,根源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93.
中国古代复仇文学大致可分为血亲、侠义、鬼灵与民族复仇,而春秋战国际始生的侠义复仇自原始血族复仇发展而来,其间早有鬼魂复仇为中介。汉魏六朝重礼轻法、讲究私恩以及原始复仇情结的深在作用、主体内心的补偿平衡机制等,刺激了复仇主题的绵延发展。歌咏复仇成为古代诗人不满于现处境现文化的娱情畅意方式;描述复仇时人们的认同与期待,充分得力于内在的复仇意识及原型裹挟的相关意绪。复仇主题与复仇意识强固了古人的伦理使命意识及正义感,成为一种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94.
慈悲与正义:《威尼斯商人》两极价值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是所谓“复仇”与“慈悲”,在代表这两种力量的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较量中,该剧涉及到夏洛克复仇的情理性,受罚的公正性及高利贷的合理性,对该剧反犹与倾犹的两极解读可以洞知戏剧家的复杂心态与矛盾情结。  相似文献   
95.
从独特的角度切入,首次把《铸剑》同时作为一首"水的赞歌"来解读.重点剖析小说中的"第三首歌"的"伟丽雄壮"及其全民性的复仇意识.  相似文献   
96.
从复仇文学主题看复仇动机的传奇质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学理论中的母题、情境、人物、题材、主题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区别,复仇主题的特定内容也构成了某种形式结构功能,其制约了叙事作品的通体氛围和构思鉴赏。母题在复仇这里,也往往具有了“双重的形式”。主题学视野中的复仇悬念不限于一般的具体本文结构中的伏笔铺垫,它基于并扩散为由对复仇奇趣的涉猎到对人命运的关注,对与人的伦理使命相关的憎爱情感愿望实现与否、何种形式实现的关注。以主题学理论、主题史的眼光来看具体的复仇作品,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恩怨悲欢,还能更深刻地理解许多相关的文学与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7.
复仇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国家化的进程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种现象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在现实中还是不断发生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复仇现象的阴影,形成巨大的社会和国家危机。从法律角度而言,复仇现象有着复杂的理论基础,不仅对于复仇本身的产生和处理有着意义,对于法律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同时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复仇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和发展趋势,因此对复仇现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8.
《基督山伯爵》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热议与欢迎,尤其是小说中的复仇思想,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充分感受到主人公复仇的快感。同时小说中主人公从复仇到放弃复仇的过程中体现的人道主义,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9.
朱崇科 《创新》2016,(2):5-13
作为故事新编的创制之一,鲁迅的《复仇(其二)》其实也存有意义的狂欢,也即复仇"现在"的三重性:一是故事指向,复仇大众中的悲悯渗透;二是鲁迅的现实关怀,既有兄弟失和的多层次折射,同时又可能关联了中国现实语境,既包括批判黑暗压抑,又涵容了对启蒙者受难悖论的惋惜;三是鲁迅面对宗教,也坚持一种有血有肉的现在哲学。《复仇(其二)》中既有一种从"神之子"到"人之子"的被动羞辱,又有类似流动方向的主动安置,这也寄托了鲁迅对宗教的独特认知。  相似文献   
100.
《赵氏孤儿》与《奥瑞斯提亚》都是作者在吸取前人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完成的,符合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血亲复仇"是两部戏剧共同的情节模式。而它们对这一模式的表现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分别考察两部作品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入手可厘清这些异同:首先是父权制的影响,其次是"礼法"与"律法"的不同存在方式。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这两部戏剧的内涵将得到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