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8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72篇
管理学   438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46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179篇
理论方法论   214篇
综合类   2629篇
社会学   218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301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聚焦于民之心性,“因民之心性而化导”,是《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根据现实需要融合百家之长,从对人性的重新阐释出发,影成的独特的“神化”文化思想,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下,淮南王的思想反映,是道家思想在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从“无为”到积极“有为”的内在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2.
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很多,贾探春是其中的一位。文中将贾探春与其他几位角色相比,探究《红楼梦》的讽刺意义,首先,通过把善长改革的探春与固守传统的王熙凤相对比,讽刺了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的宿弊;其次,把恪守封建礼教的探春与叛逆的黛玉以及圆滑世故的宝钗相比,讽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影响;最后,通过颇有思想的探春与较为顺从的"二春"相比,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婚姻观。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节点的动力学行为如何对网络拓扑结构造成影响,构建了4个节点相同但拓扑结构不同的朋友网络。对比研究发现,普通朋友网络是一个小世界网络,但随着朋友关系亲密度的增加,网络拓扑结构由连通到不连通,平均度和集聚系数在减少而平均路径长度在增加。此外,前3个网络的度相关性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4.
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日益显现及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冲击,使不少国人陷入价值错乱、虚无的状态,亟待对其加强价值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及构建可谓正当其时。价值与核心价值的构建,必须遵循人性维度。运用理性思维去把握人性,形成科学的人性理论,并将其付之于现实生活予以检验,把握人性的真实,才能为核心价值构建奠定人性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105.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12,(10):23
做人要像人,当官不可像官。——原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谈做人与做官大智慧,通常随着经验的丰富而智化;小聪明,有时随着经验的教条而雅化。——作家巴特尔谈大智慧与小聪明爱情可以很简单,我很想和你在一起,你想的也跟我一样。爱  相似文献   
106.
富有效率和建设性的法律必定生长于适宜的环境中,就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的发育成长而言,理性、成熟、自律的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群体一个不能少,科学理性与虔敬信仰同样不可或缺.追踪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本来面目,深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生活之根,在法律与生活的积极互动中实现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107.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8.
王俊德 《理论界》2012,(3):123-124
对于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莎翁的《李尔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李尔这一艺术形象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体现了不公平的社会和作恶多端的人类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与黑暗的现实的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对于精神的超越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不仅在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呼唤人性的回归,同时突显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善恶"这个永恒命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9.
吴晓凤 《现代妇女》2014,(3):I0026-I0026
《小妇人》在大众通俗类读物里颇受读者青睐,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我认为,一是对拓荒时代美国精神的彰显;二是对人类永恒人性美质的讴歌,三是独具女性魅力的叙事建构,包括女性视角、女性心态等。  相似文献   
110.
李安是第一个在美国好莱坞乃至世界影坛上崭露头角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导演.他的电影题材多变、风格迥异;既能从中获得艺术的审美趣味,又能收获绝佳的票房收益,在华语世界和西方主流社会都得到了很好的认同.文章试图从李安电影的文化特性、影片反映的人性关怀以及与商业诉求的完美融合三方面进行阐述,来引发对于中国当下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