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102.
子夏孔门求学三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夏孔门求学事迹,《礼记》、《说苑》、《孔子家语》等多有记述,但说法不一,时间地点不明,真相难辨。究其实,子夏于鲁哀公七年出任卫国行人,车有盖是公务需要;孔子不"借盖"是知其贫无二盖,担心影响其公务。子夏"短于财"而非"吝于财"。子夏丧亲在哀公九年,服丧期间研读《尚书》,为免遭赵简子报复而"使民未有闻焉"。子夏哀公十四年受孔子委派赴洛邑"求周《史记》",过卫遇"读史记者"纠正"亥豕之讹",并非"返魏"。  相似文献   
103.
王健 《殷都学刊》2002,(4):12-19
古代国家的政治疆域是统一王朝中央权力控制下的、具有大致范围的政治统治区域。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平行并进式”特点 ,决定了夏商周三代政治疆域的传承与包容关系。三代政治疆域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一、政治疆域的模糊性和多变性 ;二、早期国家政治疆域中的数都并存意义 ;三、政治疆域中的“点”、“面”与“虚”、“实”关系 ;四、三代政治疆域统治传承的法理性。  相似文献   
104.
105.
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肇始于先秦时期。由于种族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激烈的竞争而使这一观念具有封闭性,同时由于华夏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原地区率先进入国家时期,建立在华夏文明优越感基础上的夷夏观念又兼有开放性的特征。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士人的夷夏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裂变过程。随着语境的变迁和在政治权力的激烈批判下,传统的夷夏观念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它的内在合理性,在士人中间也丧失了它的话语空间而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06.
学术界对西周初年文献中的“夏”字一直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考释《尚书》、《诗经》诸文献 ,认为“夏”意指王族身份。“夏”概念表明周初人意识到有一个超越具体王国之上的王族圈子存在 ,这种王族圈意识与周初天授王权的宗教观是相互关联的。周初“夏”概念还不能代表华夏观念 ,但它标志华夏融合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7.
108.
夏玉米与大豆同穴种植比传统的条带间作增产20-40%。这项技术简单易行,能充分利用土壤肥力资源,减轻大豆病虫害。它的栽培要点是:  相似文献   
109.
110.
夏禹有无其人?有无其史迹?兴于何处?族属背景为何?这些问题争论了六十余年。本文运用“层垒式结构”、“箭垛式人物”及“类型化摸拟习惯”理论提出夏禹是夏朝创业先民领袖群体的代表符号。这一符号有着深厚的历史含量。夏禹代表的群体是实有的历史存在。大禹个人则只是组成群体符号的一个成员。大禹族属华夏,地遍九州。不能将大禹轻定为羌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