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8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94篇
人才学   17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04篇
理论方法论   203篇
综合类   1813篇
社会学   463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2.
93.
94.
1919—1924年,杜威等五位外国名哲来华讲学,实为欧战后西学东渐的文化壮举。讲学在促进思想深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分化与演进:第一,对当时中国兴起的反省现代性的思潮起到了助力的作用,更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拓展了中国思想界的维度空间,扩充了二者内部的张力。第二,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可以最终走向"以俄为师"的社会主义,也与其在思想层面上的蜕变是离不开的,它明显地刻上了名哲,尤其是杜威和罗素来华讲学的烙印。至于泰戈尔讲学受到了中共的抵制,罗素和杜威受到了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将自己的观点和学说进行修正,则体现了中国思想界与名哲讲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95.
96.
杨汉立 《民族论坛》2012,(13):62-63
<正>侗族文学要出精品力作,要多培养些大师,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在新世纪上中叶完成的任务。这个课题值得大家研究。那么,究竟应如何下工夫呢?我作为一个与侗族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的苗族作家,有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但凭一篇小文是说不清楚的,只能算作简而言之。归结起来,我以为还是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这也许并无新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立足民族,并不排除侗族作家能在非本民族题材上取得成功,比如柯原就写下了大量非侗族题材的诗  相似文献   
97.
正2011年12月底,距意大利摄影师安德烈·卡瓦祖蒂(Andrea·Cavazzuti)第一次来中国已经30多年了。安德烈·卡瓦祖蒂1959年生于意大利米兰,是意大利AC米兰足球俱乐部前主教练安切诺蒂的初中同学。安德烈·卡瓦祖蒂的星座是白羊座,他承认自己热情的一面,被中国朋友亲切地称为"老安"。早在1992年,他就曾应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的邀请在北京举办过摄影展览。  相似文献   
98.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12,(10):23
做人要像人,当官不可像官。——原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谈做人与做官大智慧,通常随着经验的丰富而智化;小聪明,有时随着经验的教条而雅化。——作家巴特尔谈大智慧与小聪明爱情可以很简单,我很想和你在一起,你想的也跟我一样。爱  相似文献   
99.
谭士珍 《老年人》2012,(3):22-23
在我国的作家队伍中,有位名叫舒新宇的独臂作家。他是湖南溆浦人,8岁时上山放牛,不小心从山梁上摔了下来,造成右臂断裂,成了终生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年轻时便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和出版了文学作品300余万字,被省政府记大功一次,并当选为怀化市作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00.
<正>高晓声谈创作,是在给我的信里谈,不是在大庭广众前的讲台上谈,属于私房话。我把它们公之于众,以利于作家研究,文学研究。这些宝贵资料,我怕我辫子一翘,统统散佚,太可惜了。所以,我必须抢时间,除了隐去涉及个人恩怨的内容,余皆依从原貌。既为高谈,我便尽量少插话、不插话,相信读者看得懂,听得懂。先录1993年8月10日收到的信。冯士彦先生:信收到,我刚从太原、石家庄回宁。我手头事情杂而多,自己年纪大了点,动作又慢了,总是应付不过来,所以已经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丢开不管了。作品与争鸣那种评论文章,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