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8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3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645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1247篇
社会学   118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人们从熟知而并非真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入手,就不同层次的主体在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已经做了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还需要做些什么作一个清理和回顾,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历史的整体性分析可以得出,充分利用中央及政府的政策与倡导作用,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的学科科研功能,理性地唤起民众的主体参与精神,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8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应有之义,是解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共享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一个崭新视角.知识共享在实现传受双方信息互通、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可优化配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在实现传受双方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可有效提升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但个体间的利益竞争、组织内部的不和谐文化、知识的隐性和分散性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大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共享.因此,应基于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团队绩效机制和完善考核机制,以树立传受共同体的意识;基于利益驱动建立健全物质奖励机制,以激发传受双方知识共享的兴趣;基于主体联动加强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以扩宽传受双方互通、互动的渠道.  相似文献   
83.
研究延安《解放》周刊,对于当代报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延安报刊系统的核心,最早成为党的喉舌。它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刊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为展现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表明,《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84.
85.
周扬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开启了文学与人民结合的航程,但那时还是"人的文学"的时代,文学大众化只是使文学走向民间,"平民"只不过是"市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真正"人民文学"新时代的到来,因为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如果没有思想感情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民文学.周扬认为,"人民文学"创作只有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出发,才会有为人民所关心的内容,为人民所喜爱的新的民族形式,才会有艺术性和大众化高度结合的艺术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周扬提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是周扬"人民文学"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6.
邓小林 《社科纵横》2012,(6):132-135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的第二个大区域,是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的一个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根据地,打破四川军阀的围剿,实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政治宣传。在此过程中,党的政策与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各种符合川陕苏区老百姓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得以宣传和传播,就其本质而言,走了一条马克慰主义大众化的路线.  相似文献   
87.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苏区文化是很短暂的一瞬,苏区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写出了民族光辉历史的新一页.苏区戏剧运动是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区戏剧运动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第一次有广大工农兵大众参加的新型的艺术运动,是苏区军民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它的历史地位及基本特征,对于今天我们弘扬苏区文艺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党长期以来的各种改善民生措施。改善民生的核心是人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百姓的衣食住行。民生的改善,能够使人们更加认可、接受甚至信仰主流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
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从适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官方走向民间、从学术走向大众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代表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的规定性,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共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量的规定性。为此,我们应从群众需要视角、吸纳民间力量参与、立足日常生活创新理论传播方式、领导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90.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七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围绕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内涵、目的意义、途径方法以及其他问题开展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需在基本理论、历史比较、方法更新等方面拓展空间,不断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