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24篇
管理学   8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85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乐山大佛     
摄我所色 《阅读与作文》2007,(4):F0004-F0004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城东南,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  相似文献   
52.
从流域这一人居环境尺度入手,阐释聚居尺度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学术关联,同时选择我国长江流域的重庆、武汉、南京地区的人居格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相应的时空坐标,对三地的城镇现状格局和历史演进开展比较研究,揭示地域生态环境与流域尺度中城市人居格局的深刻关联,并由此提出三地基于不同生态关系的区域发展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53.
“黑龙江流域文明”概念的提出虽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研究实践却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中外学者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重视角对黑龙江流域文明进行探索,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尤其是清代学人吴大潋、胡省三与曹廷杰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没有这些学术积淀,今天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则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54.
明代汾河流域旱灾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明代277年(1368-1644)汾河流域旱灾史料的整理和分析,采用以县为单位的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利用线性趋势估计法对当时整个汾河流域旱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且从频率和强度两个方面研究旱灾的空间分布,同时以t分析方法对旱灾在时间变化上是否存在突变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明代汾河流域共发生旱灾147年次,平均1.88年发生1次旱灾,平均每年发生旱灾7.6县次,其中以2级旱灾为主(占46.97%).(2)在明代277年中,汾河流域旱灾发生频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且夏旱最多,春旱和秋旱次之,冬旱最少,在季节连旱方面,春夏连旱发生最多,夏秋连旱次之,四季连旱最少.1473年为旱灾频率发生的突变点,1368-1473年为旱灾发生较少期,从1473年开始,旱灾发生频率明显加快.(3)从整个汾河流域来看,上游不易发生旱灾,且强度较小,而下游最易发生旱灾,且强度较大,与此同时,汾河流域中游东部较西部易反生旱灾,且强度相对较大,下游则相反.明代气候变冷是汾河流域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额尔齐斯河在我国境内河长633km,流域面积5.273万km~2。主要支流自东往西依次是喀依尔特河、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和别列孜克河。这些支流由北向南汇入额尔齐斯河干流,构成了典型的"梳状"水系。  相似文献   
56.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7.
红水河是组成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红水河流域所 发现的6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48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珠江流域史前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史前文 化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8.
分析了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三个植被垂直带的植被演替过程,总结了植被演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9.
长江上游地区水电开发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之首,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大渡河、乌江、嘉陵江、雅砻江等主要江河干流上。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富集区,每平方公里可产电量达286万千瓦时,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倍,比号称世界水能资源密度最高的瑞士还高3.7倍。  相似文献   
60.
河流是人类生命的滥觞,对河流的考察,本身就带着生态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和诉求。当前,河流正在经历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向文化空间的转变。从艺术生态学与流域人类学视角,以流域为单位,视河流为人类生活中固有复杂性的媒介,可见出河流与地方艺术的地域性、亲水性及都市文明发展的关系。湘北澧水提供了探讨地方艺术生态从失衡回归平衡的流域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