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5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37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比较了中国传统的婚姻伦理与天主教的婚姻伦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伦理,分析了二者之间由传统婚姻伦理中的冲突与契合到现代新型婚姻伦理所衍生出的新问题与新焦点,指出二者虽多有冲突,但是在深层的伦理内核上还是有许多契合之处的,而这种契合恰好提供了两种伦理沟通交流的结合点,利于中国人接触和借鉴天主教的婚姻伦理,进而丰富与发展中国的婚姻伦理.  相似文献   
42.
明王朝灭亡之后,明宗室在南方分别建立了诸个南明小朝廷,耶稣会的传教活动在此期间曾相当活跃.本文从朱聿键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朝廷对天主教的态度及以艾儒略为主的耶稣会传教士与隆武朝臣们的交往和活动,分析此阶段耶稣会在传教政策上的变化以及隆武朝的政治、军事困境对天主教传播的影响,论述中西文化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交流与融合状况,并以此透视明末清初天主教兴衰史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3.
李丽丽 《理论界》2010,(1):120-122
"救国"问题是近代社会的主题。天主教在近代中国被称为"帝国主义先锋队"。徐宗泽(1886-1947)是近代重要的中国天主教学者之一。徐氏从天主教教义层面一方面为天主教作辩护,一方面则致力于唤醒教友的爱国意识。本文以"救国"为主题,整理不同时期他关于救国问题的论述。笔者尝试系统地勾勒出他所构建的救国观:首先由人的"现世暂福"证国家之重要性,其次以"家"喻"国"辩"爱国心志",最后则提出"抗战"乃天主"预见预许"的公义之战。  相似文献   
44.
分析了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民族主义与国权主义的关系后可以发现,仅仅用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无法解释当代一些现象;而从先秦直至当代,国权主义观念已经渗入并主导了民族主义观念,其象征就是皇帝专用的"龙"这一符号.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天主教和新教教会一直按照政府要求宣传爱国主义,历史上也可与民族主义并存,但基督宗教的本质与国权主义的距离,正如鸽子与龙的距离一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更能代表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45.
澳门发展史与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史有着密切关联,澳门因此成为自明朝以来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始点和支撑其传教的据点。无论是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还是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都以澳门为其入华传教的第一站,并因此而取得了入华传教的成功。因此,基督宗教研究,尤其是对明末清初以来基督宗教传教士的研究,应该成为澳门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从澳门教会的建立、天主教发展、中国明清天主教学者和基督新教发展等方面来对澳门学所涵括的基督宗教研究加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46.
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康熙年间来到中国,死于乾隆年间,跨康、雍、乾三朝,在中国四十多年,传教于江西、北京等地。在中医和保健方面,他介绍了中国传统的种痘。作为植物学家他亦收集了不少中国植物的资料:如佛手、柿子、荔枝、柳树等等。殷弘绪对中国这些文化瑰宝的介绍在18世纪中西方交流的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海外移民的生存处境、经济发展模式、精神生活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的融入情况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巴黎华人天主教堂区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巴黎华人天主教群体的信仰活动特点和在融入法国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处境,如他们在保持"移入地"和"移居地"双重文化和宗教身份上的努力、在拓展生存空间和寻求精神慰籍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显著世俗化功能、群体分歧、子女教育等内、外部困境,以及对他们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和融入当地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48.
赵殿红 《船山学刊》2006,(4):211-213
明清时期,各种各样的圣会组织在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建立,表明当时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圣会组织的建立,有力地保证了教徒们宗教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在教难期间的延续。  相似文献   
49.
弥撒礼是天主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在的神学思想与外在的礼仪制度相表里,并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由原罪观导引的永恒追求则是弥撒礼最基本的神学诉求.弥撒礼是一种在制度化组织的支配之下的仪式,其结果是使信徒与宗教团体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将广大信徒整合在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之下.弥撒礼仪中的情感交流将人们的某种“虚幻”的需要支撑起来,对信徒的信仰起到加固的作用.弥撒礼仪程序是一种符号,这些符号在主礼者与信徒之间转换、传递,进而促使仪式的完成,同时符号将“形式美”演绎成为一种参照系,然后去衡量各项礼仪自由实现的完满程度.宗教经验是关于极限情景的经验,在极限情景中,人进入了某种程度的超验,体验此岸与彼岸的交融.弥撒礼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融合、调节、补偿等侧面,对信徒的心理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对弥撒礼仪的文化解析证明了宗教学上的一个原理:仅有内在的信念尚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宗教,必须有外在化的崇拜仪式才能使宗教获得完全的表现形态.礼仪没有使人神圣化,而人经过礼仪的操练和熏染,竟然使礼仪走向了神圣;教会也没有使现实中的人变得神圣,而人却使教会变得更加神圣.  相似文献   
50.
[摘要]芒康盐井是我国西藏地区唯一有天主教活动的地方,自1865年天主教传入斯地后,屡受折腾,延续至今,这种现象值得研究。20世纪30年代,盐井发生刚达寺驱赶天主教传教士杜仲贤的行动,几经反复,终于使外国传教士撤离盐井。为什么会驱逐杜仲贤呢?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依据大量资料及档案,阐述了盐井天主教的由来、修会的变化等,分析了杜仲贤被驱逐及遇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