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5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37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摘要]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对痛苦的疑惑和对上帝公义性的质疑。这种疑问时常使人们怀疑:或许不可能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犹太教坚信,上帝是公义的,在此世罪人受其惩罚,义人得其奖赏。但犹太人反对罗马人侵略的起义经验首先动摇了这种信念。在最晚的旧约书中,上帝的公义性将在人死后的生命中得以彰显的信念,已清晰可见。相信上帝公义性导致犹太人也相信死者复活。在新约中,上帝之爱的圣言耶稣是整个福音的核心,公义性不再被理解为平等分配恩宠或惩罚,而意味着人的一种正义作为 。上帝不计算人的罪,反而使人成义,即上帝使人得救。1999年,在路德宗和罗马天主教会共同发表的重要的合一宣言里,这个作为罪人成义的上帝公义性福音,被认可为基督信仰的中心。这也被称为该信仰观念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
方豪在天主教史研究方面成就颇丰。以《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为代表,他不仅对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作了精深的考究,而且还从诸多方面展拓了天主教史的史料来源,为中国天主教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明末清初的半个世纪是影响中西文化交流最终命运的关键时期。与明末儒士群体地批判天主教文化相比,清初杨光先在批判天主教文化时,则是孤军奋战;在辟教内容上,除了情绪化地批判与指责外,重复明末儒士而并无新的内容则是杨氏辟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这种情绪化的批判,直接影响到了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命运,使得清初的儒士在对西方文化进行评价时很少能心平气和,进而局限了清初儒士开眼看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94.
《中国的妇女、宗教与空间:伊斯兰教清真寺与道观、天主教女修道院与中国守贞女》(Women,Religion,and Space in China:Islamic Mosques&Daoist Temples,Catholic Convents&Chinese Virgins)一书于2011年出版,是"劳特利奇国际妇女与场所研究"系列丛书(Routledge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Women and Place)之一。  相似文献   
95.
美国天主教会自19世纪以来逐步成为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影响力仅次于新教的第二大教派,爱尔兰移民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天主教这一旧大陆宗教意识形态的本土化改造,使之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天主教文化体系,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张百春 《北方论丛》2005,(4):114-117
俄国东正教会产生于10世纪末,当时它是希腊拜占廷牧首区的一个都主教区.15世纪中期,俄国都主教区独立,一个半世纪后晋升为独立的牧首区.在俄罗斯教会走向独立的同时,其内部发生了分裂,产生了两个独立的都主教区.分裂原因主要集中在政治宗教、民族等方面.  相似文献   
97.
二战结束后到5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在政治领域和精神领域都曾出现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天主教界积极参与其中,为政府的反共政策提供舆论上的支持,呈现出较其他教派更为明确的反共立场.这既有传统因素的影响,同时更需从现实社会政治环境出发加以解释.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要而论,通过对反共行动的积极参与,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是天主教界反共思潮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98.
"神"是一个宗教信仰体系赖以建构的核心概念.关于中西宗教文化中"神"的概念的异同,学界已经做出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但总体看来似有一个误区,即缺乏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独立的考察.本文以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与天主教中的"神"(天主)为例,对中西宗教文化中"神"的概念、神的形象以及信徒对于神的理解的差异作一个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
中国史学家一般认为在晚清不平等条约时代后才有反基督教运动,而忽略了清中前期长期存在的禁教和反教。本文考察了康熙晚年禁教以后的历朝教案和不断强化的禁教措施,说明了清代在条约时代之前就厉行禁教的事实。康熙朝之后,清统治者有求于传教士处日益减少,对西方文化也缺乏兴趣,传教士没有了像过去那样有效的交换传教许可的手段,随着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统治者担心远人来华传教的政治动机,对传教士怀疑加剧,对西教误解很深。这些都推动了清廷厉行禁教。近代之后,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反教传统与不平等条约的刺激一起对晚清政教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戊戌维新和庚子事变后,这种传统才为新的认识所消解。  相似文献   
100.
本文选择藏滇交界处天主教会为研究个案,以横断山脉"藏彝走廊"地理特征为切入点,认识近代天主教在藏、怒等族民众中的传播历史及特点.在介绍天主教西藏教区设立与遣使会入藏企图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巴黎外方传教会接管藏区传教事务,以及崩卡传教点的兴衰,进而揭示天主教会利用"藏彝走廊"的特殊地理走向,在坚守巴塘传教点的同时,南下延伸至澜沧江、怒江中流部分地点,东北发展到道孚、炉霍等地,并且据此分析天主教会选点的考量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