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62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723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哲学是宇宙论、知识论与人生论的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括了中国哲学这三论和谐统一的特点,其宇宙论是进化论的,而非西方上帝设计论或纯粹物质构成论的;其知识论结合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而形成的悟性特征,而非纯粹客观知性特征;其人生论是将主体的良知与客观的天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圣贤观,实现的方式则是大丈夫的"养浩然之气",而非西方功利哲学的享乐主义或宗教的上帝救赎论.中国哲学精致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灵与肉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2.
胡小林、袁伯诚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学习思想史的研究、教学工作,时有卓见宏论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撰写的<中国学习思想史>于2004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后,广受好评.现在,由二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学习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又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的确是嘉惠学林、有益社会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43.
中国古代美学资料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固以类相召。”人性“爱同憎异”,“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这些是异质同构为美思想的明确注脚;也是中国古代关于美的心理本质的固有思想。它与西方美学异质同构为美的思想异曲同工。究其成因,渊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44.
互利共生理念,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45.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对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6.
中国山水画,在以崇尚"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听任自然的老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逐渐确立了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并在历代艺术家不断诠释客体与主体、自然与自我的艺术审美关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47.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48.
本文是三论"天人合一"社会结构.提出"人人都是一颗星"的理念,并归纳为多元、开放、互动、制衡的科学哲学思维.论证了它是东西方"天人观"的整合,并提出实现"大同世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0.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先见”走向世界的。他通过对传统文化哲学的体悟与主动追求,使传统文化精神获得了新的理解,从而构建起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泛神论等哲学思想只是使“天人合一”思想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一个表达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