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62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723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领导文萃》2011,(21):140-140
题记:福矛窖酒的酿造工艺,依托世界双遗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将中国白酒酿造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航天科技完美结合,达到“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绝佳境界。是秉承三千年闽酒酿造技艺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突破,可堪中华民族酿酒史的一座闪耀丰碑。  相似文献   
62.
全球问题的凸现引起人们对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进行诘难,主张建立一个以生态学视角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当代生态学在思路上不否认并恰恰以承认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有一种大自然观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确解决这一诘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3.
“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64.
关于“和谐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权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法律人将中华传统哲学之精髓——“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思维观运用至法律领域的最新成果。就其实质而言,乃是通过对主体权利一定程度的克减来实现对主体之间权利冲突的某种消解,而并非指向某一具体实在的权利本身。与其说它是一种人权,毋宁说是一种保障和改善人权的的手段。但这一界定并非否定其作为东西方文化结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5.
自然之思: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从宏观上看,这些生态伦理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底蕴,"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取向以及"节用爱物"生态伦理实践.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观或顿悟的性质,但都是人类生态伦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迹般深刻",值得我们今天在深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价值时认真分析和汲取.  相似文献   
66.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意象”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的美学。本文认为,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两个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二位先生对于“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在意象”的理论。中国当代美学本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但是没有这么做。50年代开展了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朱光潜的批判者(例如李泽厚)并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从而也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从朱光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  相似文献   
68.
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 ,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含的许多东西。本文对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可分为阴阳五行时间观和天人合一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念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9.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出"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伦理认知,表达了"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致力于"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开创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之先河,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0.
天人合一”意境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境界,它是长期农耕文明熏陶出的品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哲学基础。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存亡危机的逼迫、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破坏的影响及西方异质文明的压迫.这种“天人合一”的伟大传统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纵观近百年来的中国新诗演进。走的是对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的背离之路。这种背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然而不符合学人对中国新诗的期待,亦无助于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今天,有必要适当恢复中国“天人合一”的意境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