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6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天思想与西方基督教的爱神观念两者之间可以展开跨文化的比较与对话。首先,任何有关"天人"与"神人"关系的论述,都是人的行为,因此中西方"天命"与"上帝"的问题均可化约为"人学"的问题;其次,中西方文化中对"天"或"神"的理解,均含有自然和宗教两方面的思考;第三,"天人合一"或"神人合一"的上下关系分别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借助一定的"中介"而存在。中西方两种文化在相遇之后有碰撞、冲突,也有对话和融通。  相似文献   
62.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有其内在逻辑性。其天道依据是"生生",蕴含"时""变"观念。"仁"是对天道"生生"的人道承接,其内在规范性是以"位"为前提,"中"为尺度,"止"是"中"的精微之地,同时以"爱"为基础,"忠恕"为方法。先秦儒家正是通过对"生生之仁"的终身践行,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此即"生生而仁"。"生生而仁"是人对栖居之维度的筑造,先秦儒家通过生生而仁,通达天命,实现浑然与物同体的和乐境界。  相似文献   
63.
李友广 《理论界》2009,(2):99-101
对于天命观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以<尚书>及三代的青铜铭文等传世资料为研究依据,注重考察其表现与影响,但对三代以前所出现的天命观念因素则少有重视与研究.本文拟采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力求探索远古及三代(限定为周公之前)的先期天命观念出现与发展的源流.  相似文献   
64.
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井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天”和“知天”作为人的合理且积极的作为的组成因素。两者又指向井内涵于“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5.
彭敏 《唐都学刊》2004,20(3):87-89
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生活进行反思,以确定政治思想,并求得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这就产生了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哲学的主题、世界观和社会功能诸方面。  相似文献   
66.
心性论发源于原始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商初,而西周的天命观则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天命依据(此即“德命观”)。周人的立国叙事中隐含着其天命观的两个重要分支:一为文、武受命,为“人为论”之渊薮;一为太王、王季受命,为“天意论”之理论根源。两者均承认天命的道德性,信奉善恶报应,坚持德福一致;其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从善或作恶取决于人自身,而后者则认为心性的善恶由天而定。但自西周晚期起,“人为论”逐步沉寂,“天意论”日渐兴起。“天意论”的理论延伸是为“命定论”,孔子的天命观可为其代表,不过,孔子“圣人”神话的破灭却促使儒家德命观向“时命观”转化,而儒家的道德哲学也因此摆脱了功利主义的藩篱,进而获得独立性与自足性。  相似文献   
67.
吴梅村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坛泰斗,既是一位满腹诗情与灵秀的诗坛领袖,亦是一位饱受屈辱和辛酸的屈节之臣.在"万方多难,灾祸绵绵"的鼎革之际,被迫失节的他,在求生不得、痛悔无门的生死夹缝中编织着"逃禅以求生"的图存之梦.从苦谛的纠缠、灭谛的偏激到空幻的转移及天命的回归,吴梅村的逃禅之路呈现出一种无法突破的圆形程式.  相似文献   
68.
政治巫术是基于两汉政治史的特质而提出的概念,指巫术在国家政治中的运用,即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影响和改变政治事件的运行和政治局面的形成。政治巫术包括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政治巫术理论是对国家政治事件发生顺序的规律的解释,对政治运行规律的把握主要基于"同类相动"和"果必同因"的思维律。两汉政治巫术理论的原理是围绕"阴阳"、"五行"、"天命"这几个基核展开的,这些观念与国家政治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9.
传统岁时节日冬至很早便从中国传入日本,成书于892年的《类聚国史》的岁时部分,已经为冬至设了专条。但从日本古代的《内里式》、《仪式》到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建武年中行事》都没有收入冬至。从平安后期到江户时代,除了有关19年才有一次的“朔旦冬至”,在日本朝廷的年中岁时中,已经见不到冬至节的踪影。即或“朔旦冬至”是否应当进入年中岁时序列,也成为讨论的问题。冬至一度成为日本岁时节日的重要部分,但为什么会被从日本朝廷的年中行事中排除出去?掩藏在这一历史事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的冬至节对日本影响渐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天命思想对日本影响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性问题,这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0.
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而道家把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看得比其他的一切都更为重要。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既是道家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也是道家天命论的立论基础和出发点。不把道家的天命论同其心性论联系起来,就无法区分儒、道天命论的差异,也无法理解道家天命论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