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探讨"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自我东方主义"者们对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揭示"自我东方主义"造成了他们在文化翻译中方向的迷失,从而患上言说东方文化的"失语症".  相似文献   
32.
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欠缺型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中国人不但在母语文化方面有所欠缺,而且不能用英语顺利表达中国文化。原因如下含义:中外语言学均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忽视目的语的文化教学;片面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忽视母语文化教学;片面强调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一些英语学习者排斥母语文化;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较为欠缺等。  相似文献   
33.
"失语症"是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所面临的困境,要想走出这一困境,唯一的途径便是实现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站在转换支持者的立场,对这一话题的批判者进行反驳,试图从分析"失语症"原因入手,寻找解决困境的途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4.
在备受关注的中国文论"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讨论中,不少学者认为"失语症"与"重建论"的提出只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是一种中国式的"后殖民批评".实际上,从"知识学"的高度看,"失语症"具有"后殖民主义"与"存在论"的双重内涵."失语症"的批评论者只看到其"后殖民主义"的表层意义,而对其在"知识学"和"存在论"上的内涵则并未有所领悟.从"知识学"高度再论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失语症"问题的确是深化"失语症"讨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5.
章辉 《学术界》2007,(4):38-46
后殖民理论旅行到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后殖民批评.作为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一支,文论失语症命题表达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原创性缺失的焦虑,其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具体论断值得进一步思考.在本土经验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在文学批评实践和哲学美学观念更新的双向推动下,当前中国文学理论方可获得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6.
王富 《学术界》2006,(2):233-236
本文探讨了“失语症”理论与后殖民理论的关系,指出二者并无渊源关系但都抓住了学术界的要害问题———关注东西方文化关系,竭力消除西方中心主义,因而二者仍具有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37.
动词的复杂性及其对言语加工的影响——失语症研究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是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成分。从失语症研究视角出发,动词的复杂性可以分解为形态复杂性、范畴复杂性、语义复杂性和句法复杂性。复杂性不同的各类动词对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加工产生重要影响,譬如,从英语失语者身上发现,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态标记-ed经常省略,而动词的现在分词标记-ing和名词复数标记-s则经常保留;操荷兰语的命名性失语者对工具类动词的命名比非工具类动词好,而在布洛卡失语中则未出现这种情况。与失语症言语加工的相关理论(如:句法树截断假说;论元结构复杂性假说;语迹删除假说;单/双通道假设;映射缺陷假说)很多,但解释力各异。充分了解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可为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进一步深入研究动词加工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38.
曹顺庆教授提出失语症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最严重的问题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失语症”是结合中国文论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的符合中国现当代文论实际情况和发展特征的命题,但命题本身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等。解决失语症需群策群力,发展比较文学变异学,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目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亟需扩展翻译与国际发表渠道,构建中西文论对话机制,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  相似文献   
39.
学界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的探讨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中国文论一定程度上的"失语"现象是历史文化发展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论话语建构最重要的任务是赋予中国文论话语新的内涵,使之适用于当今文学批评实践。中国文论话语新内涵主要有三条来源途径,即在继承基础上赋予中国古代文论新的时代内涵,在借鉴西方文论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以及从文学作品与生活中总结新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0.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也传授文化知识的课程。文化学习包含的不仅仅是学习 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包括母语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文化 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失衡甚至是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完整地来表达 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教学应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的原则,将中国文化元素融汇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