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4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6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74篇
丛书文集   1063篇
理论方法论   128篇
综合类   1798篇
社会学   183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1.
12.
胡昌方 《老友》2008,(11):8-9
当年,刘少奇同志的一句话,成了她革命生涯中永不枯竭的力量;"十年浩劫"中,少奇同志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倒"后,她受到株连,惨遭迫害。弥留之际,她还念叨着少奇同志。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时,笔者翻阅史料,几经采访,记下了这段——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学习思想是春秋之际社会变革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征。它包括:以"和而不同"为哲学基础,追求创新性的学习目标;立足变革的社会现实,改造西周以来的"六艺"传统,强调创新性的学习内容;通过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训练学习者的创新思维等措施,提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富贵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世人应否追求富贵,怎样处理富贵与道义的关系,以及富裕之后还当如何等问题在《论语》中都有论述。孔子的这些论述,对当代人们创业致富,以义求利,以及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建伟 《天府新论》2007,2(4):120-123
“纪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文化要素之一。清末,象征传统皇权的皇帝年号纪年法受到挑战,以黄帝纪年和孔子纪年为代表的新兴纪年方式登场,“纪年”论争演化为一场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对不同纪年方式的选择成为清末各派政治力量表达自己政治观点,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工具。在“纪年”论争的背后,一场深刻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危机已经蔓延。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首先应该缅怀的是,这位杰出的总设计师究竟为我们设计了什么?答案无疑是结论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设计的主题何在?答案当然也是结论性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以敦煌汉文本<孔子项託相问书>为中心,考论了项託的姓名里籍、事迹及其文化形象,项託的神格化,<孔子项託相问书>的民间性及其文化内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论语》的记述为依据。探讨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衣着,饮食,居舍的艺术观点,分析了“文”与“质”作为艺术指导思想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19.
"和为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关心的乃是世道人心。其政治伦理学说有着完整的体系。即以个人修养节制个人行为 ,调整社会关系 ,进而达到太平的理想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和”为特质的。“和”在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中占有终极的位置。可以说 ,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起于“仁”而终于“和”。“和”的概念兼有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学说中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对孔子之志加以义理分析 ,有助于阐明“和”在《论语》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伦理学史上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义利之辩的人 ,他主张在行道的过程中“克己”、“见利思义”。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新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