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8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80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731.
王薇 《天府新论》2023,(3):120-130
本文从民国至今的三场“非”事件出发,以话语分析的方法探讨在媒介创造的公共空间中,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建构“”观念与现代亲子伦理关系。在百余年的亲子观念变迁中,不同群体各自发言,将传统“”观念中的多重含义剥离开来。新观念在崛起,却并没有取代以往的观念,而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渗透进入不同的群体,造成亲子伦理的断裂,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层。  相似文献   
732.
行孝要及时     
这几天和孩子谈论他们的妈妈。原来,在生活里看似稀松平常的事,里头也藏着无限的用心,孩子们抢着说妈妈替他们做了多少事,妈妈如何的辛苦伟大。当我反问:“那你们用什么样的爱回馈妈妈?”孩子们顿时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733.
经民政部批准,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在加拿大注册的“世界华人老年联谊总会”共同主办的“世界华人文化国际研讨会”11月20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734.
"是"仁"之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和总结。儒家""的内涵、行方式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小至大、由狭到泛、由家到国的演变过程,为当代中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伦理启示和实践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35.
忠与均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在不同时期二者的次序并不相同。两汉至唐前期,居于核心政治道德的地位;中唐以后,忠的地位上升并超越。本文即对此差异及其影响略予分析。  相似文献   
736.
有些学者认为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道思想,本文对此不敢苟同。《论语》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后学的思想。该篇对的泛化完全背离了孔子道思想的精神,从而与《论语》中的曾子的思想不相符合。这种对的泛化不是为了克服仁关系原理上的矛盾,而是对孔子道思想教条化、片面化,并已露出“愚”的苗头。  相似文献   
737.
孙杰 《学术探索》2023,(2):128-134
是子对老的责任与义务及其承负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父对子的教及子对父的与教(效、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意义关系。庠是兼具养老与教育的场所,养老即与教相辅而相成。敬敷五教与良知良能是教由而生的事理和学理依据;德以为本,则体现为悌是实现明人伦教育目的和至德要道教育内容的根本。以亲密关系共同体为依托的古代教育,实现了社会教化与个体修身之间的家国同构。子对父有限度的谏诤行为,使源于父慈子的师生关系始终贯穿着道德理性精神。这就是由而教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738.
钟纯 《唐都学刊》2023,(1):49-55
“士”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尽道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义务。就《经》而言,儒家的道思想体系是有次第、层级的。对比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的内容,“士”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在“善事父母”方面,“士”具有普遍的赡养义务,对双亲具备爱、敬、顺等特殊情感;在“为教以”方面,“士”不仅要协调内在的家庭、家族和睦关系,更要将“”的内容外推于社会、国家,从而实现“移作忠”的政治转型。在文化、价值多元的当代,我们应借鉴中国古代“士”的伦理意涵,为当今社会新型家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39.
宋代林同著有<诗>一卷,实为以四言诗的形式,加上诗前小序的说明,主要对自上古至于隋唐历代倡导和实践德的人物加以表彰和颂扬,此外所关注的对象也很有特色,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的历史当中别具形式,不失为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40.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经》;三是“”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入法令政策。从“”到“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