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本文以王志信根据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为例从他的题材内容、民歌音调、以及旋律发展手法、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伴奏音乐来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2.
澧洲孟姜女形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湖湘地域文化和南方浪漫精神的影响,澧州孟姜女故事在其流变中,深深地打上了湘楚文化精神的烙印.就故事情节而言,从孟姜女裸浴求婚,到望夫寻夫,再到哭城蹈火,最后显灵护乡,这诸多传说,都存有澧州人依据本地域文化和楚人的理解所进行的编创;就人物形象而言,从孟姜女作为天真浪漫的贞洁少女,到爱恨交织的悲苦少妇,再到忠贞刚烈的巾帼英雄,最后升华为祛灾送子的护佑神女,这些形象的塑造及其内在精神的不断丰富,亦是湘楚文化孕育和陶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以宋元散佚戏文《孟姜女送寒衣》为源头,将《宋元戏文辑佚》中的戏文旧篇、明初戏曲选本《风月锦囊》中的《孟姜女寒衣记》、明末戏曲选本中的传奇散出等进行分析考证,以辨其文本的流变,再对相关的史实记载、民间传闻、笔记小说及戏曲剧本等材料进行考察,进而在体会古代戏曲的繁荣盛况的同时,从中探究戏曲发展史中的“改编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44.
从孟姜女研究看顾颉刚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品格是由学术成就和治学风格(包括研究方法和精神)组成的。本文意图通过对顾颉刚孟姜女研究的分析,来探讨他的学术品格:对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积极创新、认真求实和坚持不懈的学术精神。希望对当代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5.
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应落实在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内在有机联系.只有将主题学与心态史沟通,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精神史.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悼条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泛化.  相似文献   
46.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开启了孟姜女传说研究,创设了“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证实了孟姜女传说的研究价值,此后孟姜女传说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同时,已有研究存在文化内涵重复解读等问题,表现为未能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起来探讨,导致文化本质解读不够,缺乏更多有力、新颖的见解。此外,传说的中外比较、族群视角、故事角色功能分析、原型理论、表演理论的运用、传说对作家文学的影响等在现有研究中还显得比较薄弱。未来可以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国际文化交流、文化资源转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7.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9,(3):154-157
孟姜女形象特征及故事主干情节直接来源于刘向<列女传>卷四<贞顺传·齐杞梁妻>.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考证对比<左传>、<礼记>、<孟子>、<韩诗外传>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杞梁妻"哭城"与"自尽"的实质并非是守礼、贞烈.其贞义形象体现父权文化的女性价值取向与男性对女人的伦理期望,被当作教化女性的楷模,用以宣扬社会伦理."列女"被视作"烈女",悲愤、绝望被贞义的表象掩藏,演变成后世文学的孟姜女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