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瑶族崇拜社王,有较悠久的"做社"(祭社)历史."做社"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宣讲习惯法的一种方式.广西金秀郎庞瑶族在20世纪50年代停止举行"做社",至80年代末恢复.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瑶族习惯法的保留与变迁,分析现代化对瑶族习惯法的具体影响,探讨现代化变迁中瑶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32.
有关古埃及宗教仪式的研究向来以人类学仪式理论为基础,主要突出宗教仪式的宗教意义,对其世俗内涵的发掘不够。通过对古埃及新年节的考察可以发现,古埃及宗教仪式具有很强的世俗意义,尤其对王权统治的运作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是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用于宣传王权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将仪式理论的基本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史学研究视角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埃及宗教仪式和社会。  相似文献   
33.
关于“尔曼里”的社会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穆斯林民族群众是中国穆斯林当中信仰最为虔诚、信念最为坚定的群体之一。从人类学角度对于“尔曼里”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作者认为它是典型的文化符号 ,是族群凝聚的主要手段 ,具有社会整合作用和文化分隔的意义。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 ,中国西北穆斯林们依然恪守他们的宗教信仰 ,以其自身特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为前提 ,继续保持着自身的宗教生活方式 ,以频繁地干“尔曼里”的形式 ,固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并向世人昭示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4.
岩画与原始巫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岩画,它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它反映着原始巫文化的特征和概貌。因此,对岩画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析宗教的起源,而且还有助于揭示原始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古代文化形成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仪式是宗教的外显形式,强化了宗教与生活的关联,其本身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藏族的宗教仪式繁多,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嘉绒藏族村落一年的宗教仪式就清晰地呈现了仪式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陇东道情皮影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有着很强的宗教仪式功能。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既体现在一些特殊的戏俗,如“打台戏”、“封神”、“过关戏”等这些似戏非戏,有着很强模拟色彩的驱邪、祛煞的仪式上,也表现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庙会戏”、“愿戏”等演出时的神秘仪式里,还呈现在请神仪式以及例戏演出等方面。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与影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民间道教、佛教以及巫术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道情皮影戏本身就是道教艺术——道情的一种形象化展演,即用皮影这种道具来演唱道情曲目,与道教有着源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潘采夫 《社区》2013,(11):34-35
到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第二周,美国朋友乔纳森带我参加一个活动。在一位爱丁堡大学老师的家里.晚餐开始之前.主人先端出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一根茶杯粗的香肠,一位老人拿出一本旧书,嘴里念念有词,表情严肃得像主持宗教仪式,后来知道他在用古苏格兰语读诗歌。读毕。拿出一把刀子.把大香肠破开,里面有羊内脏和燕麦,分给在座各位吃。晚饭之后,二十多人围坐一圈.开始怀念一位诗人.有人读诗,有个姑娘还唱了两首歌。  相似文献   
38.
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一生的整合之作 ,蕴含着丰富的基督教思想。从剧中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中的宗教仪式三个要素出发 ,对《暴风雨》进行解读 ,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深层隐喻系统。这部戏剧事实上是当时英国社会中宗教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9.
陈琼 《民族论坛》2004,(4):14-14
【背景资料】河北省武安市地处华北平原最西端,靠近太行山,是燕赵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有距今7300万年的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民间还保留着大量异彩纷呈的傩文化遗迹。被专家们称为“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的固义村大型社火“捉黄鬼”就是其中一例。固义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居住村落,按姓氏和居处分为西大社、东王户、南王户和刘庄户。参加“捉黄鬼”祭祀和演出的人员以及其他协助人员都是由特定的家户派出,而且自古以来都是父传子承。一般连演三年后便停演三年,演出时间是正月十四至十七,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探马以及被捉…  相似文献   
40.
夏敏 《西藏研究》2002,(1):77-82
佛教传入西藏,对西藏社会形成上千年的深刻影响,成为藏族群众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能够理解的佛教思想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藏传佛教活动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手不离经筒,口不停真言,成为多数群众的生活常规。他们并不清楚太多的佛教教义,但是在全社会浓厚的崇佛气氛熏染下,“他们早已视宗教信仰为生活习惯、人生准则,是须臾不可缺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少的东西”。①社会上层和僧侣阶层的体系化的藏传佛教传至民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在佛教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歌谣的唱诵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