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1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201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自然法与实证主义,是法理学历史上的两大分野,本文力图通过对实证主义内在逻辑理路的分析,厘清两派分歧的实质;并以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为进路,澄明实证论与极权主义的关系,以及实证主义对现代性困境的展现和描述。  相似文献   
22.
在语言问题、客观性问题和分界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都是陷入困境的,从而其基于事实与价值的两分而将价值问题排除在理性探讨的范围之外的论断是无法被充分辩护的。否定价值领域内的智识可能性将从根本上否定我们对于正当性追问的意义,并剥夺我们对自己置身于中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资格。而"价值客观化"的努力者则在其所理解的"科学确定性"的意义上来把握价值问题,导致对确定性的迷信。在价值领域内,理性具有参与的能力及作用。对于价值领域内的智识可能性,其所必需的理性无法达成对于世界与生活的最终理解和绝对把握,然而却能完成在具体历史情景中的使命。从而,对待价值问题的合适态度应当是一种恰当的"道德实在论",它首先承认价值领域内的智识可能性,但并不因此而承诺某种确定无疑的道德体系或价值集合。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后半期西方科学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变化的核心是一种实践论哲学逐渐取代了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方法受到排斥,关注点开始从内在的"科学认知结构"转向"科学的外部因素"和前科学的"生活世界",这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4.
张士民 《学术论坛》2007,(5):129-134
I.A.理查兹的批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结和分析历史上理查兹文艺理论获致的批评对反思文学理论的发展将大有裨益。文章通过考察从剑桥英语学派、芝加哥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批评的拥护者韦勒克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美学家阿姆斯特朗、解构批评家哈特曼和反后现代主义批评家格拉夫一直以来对理查兹(有时包括燕卜荪和新批评)的诟病,论证了不但理查兹理论上的不足既是实证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他的批评者的缺陷也是“认识论的两难”使然。同时分析了实证主义的消逝如何使我们和久远的传统重新取得融合,并发现伊格尔顿所说的我们在理查兹身上忽视的东西;而最受到忽视的恐怕是我们没有更早地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理查兹首先是一个文化理论家。文章最后指出,认识到这一点将为文学在文化中的定位构筑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当代航标。  相似文献   
25.
王蕾 《学习与探索》2007,(2):120-123
在《法律的概念》第二版的后记中,哈特将"原则"作为不同于规则的另一元素引入了法律体系。这种在法律概念的外延上的扩充,不可避免地对其一贯持有的"一般性、描述性法理学"的方法论立场造成了冲击。在把"原则"补入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哈特的法律理论的自恰性与解释力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整体上看,原则的引入并没有对分析实证主义的分离命题构成严重威胁,但从内部来看,分离命题的消极性倾向却经由原则问题得到更加细致、清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6.
张康之 《浙江学刊》2006,(3):152-159
中国的行政伦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的最大特点是从学科建构出发去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行政伦理研究还需要特别关注思维方式的创新,努力去追寻一种不同于近代实证思维的伦理思维方式。伦理思维方式应当把重心放在对人的完整性建构方面,对于行政人员来说,就是对行政人员这一行政管理职业从业者作为人的完整性和作为职业活动者的完整性相统一的完整性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27.
宪政民主制度下的公民不服从是当代政治哲学讨论的热点问题.讨论立足于三个问题:公民不服从问题的产生;它在实践中的具体特征;它是不是一项道德权利.现有民主制度的缺陷是公民不服从的理论根源.非暴力和自愿接受惩罚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罗尔斯从契约论出发,主张公民不服从是公民向公共论坛提起申诉的一种道德权利.而法律实证主义者拉兹则主张,在他所说的自由国家里不存在源自一般政治参与权的公民不服从的权利,不服从只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公民不服从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思考,促进政治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28.
陈成文  陈立周 《社科纵横》2007,22(12):116-118
在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确定研究对象,如何确立研究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再到"另类"范式,社会学并未获得统一的方法论体系,对方法论进行探讨的目的是要在反思之中对研究方法保持足够的警觉,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倾向。  相似文献   
29.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1991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差不多20年过去了.<社会科学研究>办刊30年,可以说是-个逐步赢得学界和读者尊敬的30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刊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大量有学术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科研成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先进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扶持学术理论研究的力量,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该刊注意学术争鸣,在推动中国社会科学走向成熟中起到了自己独特的作用.我自己亲身经历关于"价值中立"的争鸣,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30.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东 《河北学刊》2001,21(2):19-23
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实证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成为新史学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以实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线索,分析了实证主义由最初的科学方法论向后来的泛科学主义转化的具体过程,并阐述了这种转化对新史学学科建设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