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14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62.
六、分析研究要立足“三个反映” 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是作者对分析研究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又是提供给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时的参考依据。因此,作者这个“认识”一定要正确。什么是“正确的认识”呢?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从哲学的角度作了独到的理论诠释:“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63.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同自然界在“存在论”上的一体性,为保护自然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并从实践论角度指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结合点,为生态危机提供了方法论。  相似文献   
64.
由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形式是开启现代性最核心最基础的物质力量。马克思秉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在资本现代性解剖中发现雇佣劳动导致主体性“出离”,论证了劳动现代性重建的生存本体论、生产实践论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对劳动的抽象理解,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劳动理解为理论活动,其以“感性活动”为核心,打通了劳动、实践和生产概念,阐明了劳动现代性重建的生存本体论。马克思以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为目的,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开启现代性的钥匙,以生产实践的革命性变革为基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颠覆资本现代性和重建劳动现代性的途径。马克思劳动现代性重建的历史辩证法包括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人体解剖和猴体解剖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理想范畴和现实范畴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方法。新时代秉持马克思劳动现代性重建思想,有利于推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5.
66.
在批判近代主体主义理性实践观的过程中,哈贝马斯以"社会交往"、"对话"等概念为核心,建构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本质的社会交往行动理论学说,在理性走向衰落的时代重铸了理性的权威。然而,这样一种理论却因为"纯粹理性"的理想,再次重蹈西方传统物性逻辑的覆辙,沦落为形而上学理性说教。  相似文献   
67.
68.
叶子 《老人世界》2011,(11):34-35
现在人们非常熟知的典故成语“投笔从戎”,即出自东汉名将班超。毛泽东十分赞赏班超的才干和胆识,常喜欢引用他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句豪言。1937年,毛泽东撰写《实践论》时,就引用了这句话,说明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34年后的1971年11月,他在接见中国首次出席联大代表团成员时,又以班超为例,提出代表团应有汉朝班超出使西域的勇气,学习班超办外交。  相似文献   
69.
韩清玉 《文史哲》2023,(6):64-73+163
以《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为范围考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模式,可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论美学立场、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有美学观点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又在方法论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实践论美学立场是李泽厚美学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第一特征。实践论美学立场的要义是“积淀说”,积淀又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的。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而选择的最具涵盖性的观照方式,显示了李泽厚广阔的学术视野。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彰显出李泽厚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原创色彩,于当下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0.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张岱年的"致知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两大典范。其基本内容包括:《实践论》与"致知论"中的实践观;《实践论》与"致知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实践论》与"致知论"中的真理观。这两大体系形貌不同、神髓相似,恰如双峰并峙,二水分流,颇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珍视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