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3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98篇
管理学   783篇
劳动科学   108篇
民族学   298篇
人才学   246篇
人口学   47篇
丛书文集   3749篇
理论方法论   925篇
综合类   7852篇
社会学   974篇
统计学   20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97篇
  2014年   824篇
  2013年   726篇
  2012年   972篇
  2011年   1049篇
  2010年   1062篇
  2009年   1015篇
  2008年   1361篇
  2007年   1032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791篇
  2004年   754篇
  2003年   684篇
  2002年   607篇
  2001年   505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她在小城的一家公司上班,美丽高傲的她,年龄已经奔三还没有找到如意的对象,任父母四处张罗,她并不着急,总觉得爱情就在一个不经意的地方等着,走着走着就遇到了.果然,在她31岁的时候,与他邂逅,两人进入恋爱轨道. 爱情就是这样奇妙,不是什么高富帅的他,只是一家企业的司机,但却俘虏了她的心.他比自己小3岁,棱角分明的脸庞透着成熟的男人味,高超的厨艺让她舌尖的每一颗味蕾都兴奋,体贴入微的照顾更让她觉得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她和他沉浸在热恋中,并憧憬着那个浪漫婚礼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陆飞 《生存》2020,(8):0072-0072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3.
14.
南宋季末,刘克庄主盟文坛,撰写了体量庞大的碑志之文,地方化与家族性特征明显。其碑志"以情度情"的审美逻辑,判然有别于理学家"以理节情"的文体书写观念,人格表达的艺术实现则以用晦与互见之法重出或略不论著,使文辞简俊而布置有致,且于叙事之外几乎篇篇征经引史,难逃词科习气之嫌,此又别出宋人一格。刘克庄碑志多作于暮年奉祠乡居期间,因其衰病思钝,不免将精神上强烈的盛衰体验投注到对行艺功业、政治理想和生死哲思的折冲、应时与妥协之中,情感亦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空间,以切世用,碑志蕴涵着浓厚的秩序重建意识,因而更具审美情致和韵味。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学作品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最有价值的"。语文教材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科学认识具有猜测性。承认这种猜测性的存在不但不必然给科学的威望和发展引来危害,反而可能因科学观上独断主义的破产而鼓舞更多的人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在总结科学史、心理学及科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了猜测在科学认识中的存在及其地位与作用;指出并论述了科学认识猜测性存在的两个基本形式:以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指谓判断着无限事物的内容;以对建构对象的认识,指谓判断着非建构对象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审美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原初意识、儒、道、释及堪舆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其施加了巨大的理性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