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55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借助于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巨大的变革——由传统社会迈入互联网社会进而到时下的移动互联网社会。同时,社会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也持续受到这股技术力量的冲击,受到了巨大影响。审美意识是文化形态的一种,并且在新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势必会产生有别于传统审美意识的一些新特征:审美媒介更加便携、自由,与文本的交互体验更加直接,审美活动也更趋于日常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标准、审美体验与审美接受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移动媒介的便携与交互体验的直接性使审美标准趋于差异化,社会个体之间借助于移动网络平台的交流更加便易也使得审美体验呈现出分享娱乐的趋势,同时,审美接受也由线性的“视域融合”特征演变成“块茎式”的“视域迭代”特征。在这种审美意识的革新中,把握住以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对艺术活动、审美活动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其所产生的审美“娱乐化”、“低俗化”以及“审美泛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2.
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把人类审美意识的生成、演变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章以“环境与发展”、“普遍与差异”、“渐进与突变”三对范畴揭示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动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3.
要了解歌者的歌唱心理与美感意识,首先要分析歌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与现象,再者要知道歌唱的美感所包含的内容,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使歌者取得较为全面的能力增长。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从莫言的审美意识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入手,以《生死疲劳》为例对莫言创作审美意识进行了分析,并对莫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范畴内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受译者审美意识制约的必然性,并从理性的高度研究翻译策略的选择原则,认为翻译是一有机统一的整体,译者对待文化意象的传递应给予积极地辩证地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06.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都是民众自娱、自用、自我欣赏为主要目的和形式,它不像贵族家里收藏的绘画,是可以升值的财产,专门用来欣赏和显耀。它们各得其所,按照集体审美意识的约定俗成的常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108.
金鑫 《决策探索》2009,(6):48-48
随着电脑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传统插画艺术的生成模式、审美趣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也给数码插画艺术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笔者在讲数码插画课的过程中有感于其观念之新颖、包容量之大,经过对数码插画的形成过程、对大众审美意识影响和制约因素等进行分析,谈一些教学心得。  相似文献   
109.
审美活动虽然是人类最具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 ,但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地域辽阔 ,形成了南北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识差异 ,然而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门时北方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左右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通过概念的定型化和符号化以后 ,整合为重内心体味而轻形体视觉的审美思想 ,给予中国文学以十分深刻的影响 ,而春秋时期的审美道德化实际上是对中国人原初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0.
以“味”论诗是中国诗味论的核心,作为一种论诗方式,本文认为它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独特底蕴有深刻渊源。本文旨在从中国文化独具的思维习惯、原初审美意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味”成为一种论诗方式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