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55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艺术批评不仅是艺术品与大众鉴赏之间交流的平台,也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建议。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介入了艺术领域,商业化的自媒体艺术批评偏离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研究。以艺术批评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比研究、理论分析等手段梳理自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和自媒体环境中艺术批评的渐变发展,总结艺术批评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网络大众的审美判断,引导网络自媒体积极客观地构建艺术批评环境,为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32.
有论者提出并认为无人能置之"死地"的"审美反映",其实只是人的先验"意识"在外部刺激下的自我重组,不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即与承袭了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余绪的皮亚杰同出一辙,是反应,不是反映.而综观该论者同时提出的作为"客观因素""主观化"、"主观因素""对象化"中的"审美反映"和作为"与生俱来"、"融入"于文学"最基本的审美单位"的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作为文学"本质特性"表示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三者关系可知:所谓"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实际就是实行了语言学转向、属形式学派范畴又颇为彻底地与非"审美"、非文学的先验"意识"的自我表现文学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433.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434.
20世纪后期以来,风景研究突破艺术学、文学批评和美学等传统学术范型,成为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关键性概念。风景概念呈现四种解释模式,即风景分别作为艺术类型、存在方式、空间形式和观看方式。风景的叙事分析和美学阐释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和差异,风景并非只是一种现代性叙事,风景审美意识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密切相关。风景研究十分重视风景的批判作用、认同价值和影响因素,以及风景的文化生产作用、文化政治价值和文化阐释功能。跨学科融合是风景研究的最重要特征,风景的概念界定、叙事分歧和研究路径不仅展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美学阐释和知识生产的多样化,也促进了人类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35.
屈宋赋象审美意识见于二人的赋文本中,由于未涉及对赋言美的认知,因此只能看成是中国赋美学的萌芽形态,但后世中国赋美学皆以这个审美意识为原初的基础。对赋体文学真正的审美认知,始于“丽”这个范畴的运用和扩展。在中国赋美学史上,扬雄最早把美学范畴“丽”用为赋体文学审美范畴,用以指赋言本身之美,以及赋言所呈现的赋象之美。曹丕将扬雄命题重说为“诗赋欲丽”的观点,至刘勰《文心雕龙》把“丽”在赋美学语境中扩展为一个词群。经历这样的历史建构,“丽”最终被确立为赋美学本质论的核心范畴,赋体文学审美的家园因此得以成功地筑造。  相似文献   
436.
以《人到中年》为代表 ,谌容小说以关注现实著称。但在《减去十岁》中 ,开始形成双重架构。在贴近生活的同时 ,已经体现出对生命存在的思考。而《献上一束夜来香》,则鲜明地呈现为作品意识的双重整合 :一层是现实 ,它引导人们作文学社会学的解读 ;一层是抽象 ,它引导人们作哲理思考与生命形态的解析。谌容 80年代的创作 ,体现出一种不倦的探索精神。她是一个冷静地关注现实 ,同时又深刻地思考人生的作家。  相似文献   
437.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14,(5):148-153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以进入所谓“以自然观自然”的自然审美境域,如其所如、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其审美活动的态势则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以天合天”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