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3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325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客家人东迁台湾后,传承发展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爱国爱乡、无私无畏"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是台湾客家人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有力佐证了海峡两岸客家人血肉相连、血浓于水,海峡两岸中国人同根同祖同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对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石湾 《炎黄世界》2011,(8):66-67
白鹭村的客家民居,借古祠堂而独秀天下。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王太夫人祠。人们此前只见过为女性立的贞洁牌坊,似这般颇具规模的女性祠堂无疑是古建筑中一个罕见的特例。  相似文献   
103.
宁化夏坊"游傩"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存,是珍贵的原生态文化,也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夏坊"游傩"无论傩神、面具、法器、道具、仪式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其文化内涵的魅力体现在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傩祭与庙会相结合,原始宗教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作为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夏坊"游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近些年来,已有一部分客家民间信仰入选为省级或者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信丰古陂"蓆狮舞"有着相当高的观赏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交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客家民间信仰民俗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信丰古陂"蓆狮舞"是客家文化与中原艺术共同浇灌的一株花,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龙"、"狮"民俗文化上,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传承人和青年观众、缺失新意等不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5.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包括客家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风俗歌曲,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全面反映了历史上炎陵客家人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内容。炎陵客家民歌在客家人近现代的革命活动、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以及建国后新民歌的创作中,其表现内容、音乐旋律、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6.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学、研究的重要教育机构,书院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院藏书是为书院的教学、研究服务的。本文从书院类型划分入手,分析了客家梅州地区不同类型书院藏书的种类特征,并指出无论何种书院,其藏书最终目的都是为科举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7.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广为传唱的民歌,浓郁的客家风情孕育了客家山歌词与乐、声与景、情与韵独特的风格特征,体现出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委婉细腻、质朴醇厚却又不失直白热辣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08.
樊洛平 《创新》2008,2(1):91-94
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相似文献   
109.
兴国客家山歌有非常独特的表现风格和演唱形式。通过对兴国山歌样式的研究和分析,阐释了兴国山歌中独唱、领唱合唱、对唱、猜花等演唱样式的艺术特色,从而对兴国山歌的表现手法、演唱形式、表演风格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0.
“客家”称谓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罗香林先生到近年的客家学研究者 ,对“客家”称谓出现的由来与年代不断有所讨论 ,然而一些讨论或因文献资料不足 ,或因对文献的理解有偏差 ,更在于未能寻得更多具体史料的支持 ,故而不是语焉不详 ,就是过于主观武断。“客家”称谓出现的年代问题 ,是客家学理论架构上的一个重要关节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好 ,“客家史”也难于动笔。笔者近年侧重研究清初“湖广填四川”和“迁海复界”所引发的客家移民运动。这一考察经常涉及“客家”称谓问题。本文即在对四川、广东、福建、台湾、南洋移民考察的基础上 ,提出“客家”称谓的出现应在“客民第四次大迁徙”的康熙至乾隆年间 ,而且是以“他称”率先出现在广州府、肇庆府的粤语区域内。“他称”转为“自称” ,作为客家民系整体说来 ,则应是咸、同年间“土客大械斗”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