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9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06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现代逻辑的理念比传统逻辑更强调推理思维形式的有效性。在西方客观报道中,记者常运用逻辑思维规律,对事实进行认识、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进而选择事实报道事实,对报道中所运用的常见类型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思维形式所产生的结论(观点),即让受众从其中所得出的结论(观点)的或然性与必然性进行有效式的正确分析与估量,并同时注意不同话语语境下所容易产生的逻辑错误,从中提高报道的有效性。这样,使客观报道更具内在的逻辑力量,使客观报道的经验性更具规律可循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2.
左拉自然主义真实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从科学性、生物性、客观性三方面来阐释左拉的自然主义真实观的本质内涵。左拉的真实观是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石,也是整个自然主义的理论前提。我们不能“以经立论”,更不能“断章取义”,而是要辨证地客观看待,还原其“真实”的核心实质。  相似文献   
103.
李凯尔特力图在价值基础上构建历史认识论的逻辑结构。他所说的价值既不属于经验世界,也外在于主观意识,而是康德主义式的先验之物。在他看来,有了这个先验的价值概念及“与价值联系”的原则,就不仅能够克服历史认识中主观性与客观性、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克服相对主义,确立历史的客观性,而且能够解决历史的统一性和文化科学的系统性问题。很难相信,这种超越于历史生活之上的先验的形式的价值,能够为历史叙述与文化科学的客观性提供真正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4.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8,35(3):42-46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同时又是最棘手的一个主题,它更是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从语言的角度解构和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概念,将历史客观性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在它看来,不存在某种历史学家可以接近的真实和实在.历史本身不过是历史学家虚构的、修辞的、文学的或审美的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是我们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有效指南,也是我们批判后现代历史学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5.
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共同诞生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之中,"思想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张力,在后现代社会理论登场之后达到了新的临界点.后现代社会理论总体上对现代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反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知识论上对"普遍真理"的消解以及对边缘话题的关注,全方位解构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预示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趋向:在反思社会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把握社会规律可能性的前提下,坚持对社会学常识的反思;倡导多元主义警惕话语霸权;关注偶然性和边缘性话题.  相似文献   
106.
罗蒂把客观性说成一致性,企图根本否认真理的客观性.针对这种观点,本文从客观性与语言、客观性与历史性、客观性与发展三个方面对罗蒂进行了反驳.本文指出,首先,世界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并不属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其次,人诚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但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却不局限于自己的时代.第三,强调客观性不仅不会妨碍真理的发展,相反恰恰是真理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7.
认识的规律同外部世界的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但理解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要困难得多。认识作为意识属于主观领域 ,其规律是主观领域的规律 ;但主观和客观的区分有不同的层次 ,认识运动也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一部分 ,认识规律不依所有思索并运用这些规律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认识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 ,不仅是因为产生认识的生理基础即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而且是因为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规律。否认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认识论就失去了作为科学存在的权利。否认主体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所谓客观认识规律就成了神秘的“天意”。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略论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客观性、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思想文化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宗教与以往宗教相比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就其对社会的影响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环境相协调,起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某些传统的宗教思想、教规制度和宗教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又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