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7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2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记住这一天     
《阅读与作文》2010,(7):24-24
《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混。韩混(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混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混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相似文献   
22.
宰相村”的裴氏家族堪称“史上第一望族”,世代人才辈出,灿若群星不胜枚举。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有中国“宰相村”之称,这个村子的裴氏家族堪称“史上第一望族”。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相似文献   
23.
唐玄宗时代,崛起了一支新的政治力量——蕃将。天宝时期,以安禄山为代表的蕃将与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展开了激烈的相权之争。这场权力争夺不仅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且孕育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早期胚胎。  相似文献   
24.
<正>李泌,唐京兆人,幼时就以才思敏捷著称,博览经史,工于诗,善口辩,尤其对于《易经》有精到的研究,以王佐自负,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等都非常器重他。曾经上书唐玄宗建言当朝政事,玄宗很赏识他的见识,令待诏  相似文献   
25.
尹明发 《老友》2012,(7):57-57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相似文献   
26.
佚名 《领导文萃》2010,(12):51-51
<正>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位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相似文献   
27.
侧论元载     
吴毅 《人文杂志》2002,(3):124-129
执掌唐朝乱政十五年之久的元载 ,为肃代二朝有较大影响的重臣 ,以恶贯满盈的佞臣定论于历代史册 ,虽然无法也无意将其“大恶”翻案为“大善”。然而 ,遍检史籍资料 ,从其铲除阉宦、建策抵御吐蕃等执政大举 ,反观这位唐中期宰相的矛盾形象 ,对于重新解读元载 ,不但有所裨益 ,而且抑或能给治唐乃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些许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8.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宰相最早出现于战国典籍中,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主的首辅大臣,是相、相室、相国和丞相的泛称。自汉代始,学者就一直以相名官的标准来衡量宰相出现之始,春秋、战国、秦代起源说的提出就是由此而来。若究其实际,宰相起源应与春秋以前作为职司存在的相密切相关,又和周代家臣制度有直接渊源,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以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政治取代宗法贵族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9.
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职权大增 ,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 ,三省制初步形成 ,经隋朝的发展 ,在唐初走向了成熟。经五代十国至北宋 ,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明初废丞相 ,不久设内阁辅政。明清内阁有名无实。宰相制度演变具有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不断压抑相权以加强皇权、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分权后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在于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 ;客观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0.
李蓉蓉 《中外书摘》2008,(11):71-73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一位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人到祠堂求签。他在应天府读了五六年书,成绩优异,信心满怀,想咨询能否当宰相。第一次的签词表明,他不能当宰相。他又求了一签,暗中祈祷:“不能当宰相,当个良医也可以。”结果签词还是不行。于是,他恼火了,掷签于地,慨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有什么活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