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对这一哲学之基本性质及当代意义有以理解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近代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论文力图表明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之论域的开展,不仅以对黑格尔观念论的“翻转”为前提,而且以瓦解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为前提;这一基本建制的核心是“意识的内在性”,在此内在性中意识的存在特性通过主体性被规定。马克思哲学唯经由“对象性的活动”以洞穿意识的内在性,方始开启出主体性问题的全新境域———在这一境域中,才有可能来谈论“不是主体”的“主体性”,亦即完全不从属于意识之内在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2.
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必须走改革之路 ,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转变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93.
尚东涛 《东岳论丛》2001,22(2):93-96
人的类特性”是对象性存在的人的“类特性”。在人的对象性存在视域内 ,“人的类特性”所包含的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全面规定性 ,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的有意识的自由活动 ,有意识的不自由活动同是“人的类特性”的必然构成。“人的类特性”的有意识的不自由活动之构成 ,确证于“人的类特性”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 ,必与“对象的性质”相适应的规定性 ;确证于“人的类特性”制约于人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介的规定性。因此 ,“人的类特性”之全面规定性宜理解为 :不自由与自由相统一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94.
必仁且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和“智”是道德、理智的人待人处事、正当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所应有的品质和能力。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种严峻的关系危机,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极度紧张和严重冲突,本来是属于“人的关系”的关系,表现出脱离人的异己性。为了缓解当前的关系危机,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能够真正成为“人的关系”,并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仍然是当今时代所要求于人们的。  相似文献   
95.
人的技术化是指技术作用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是人与技术的关系在人自身的集中体现。乐观论、悲观论及中立论在人与技术关系的认识上存在主体意义的缺失与错位,因而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技术化的实质。我们立足于主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把人与技术视为主客体双向互动中的动态生成,揭示出人的技术化是人与技术在主客体互动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人的技术化的过程可以从人的本质力量与技术的不断融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6.
思维除了通过对象性的方式获得其所指与内容外,同时也可以通过非对象性的方式生成自身的意义与内容;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从“有”看世界的思维方式,非对象性思维则是一种从“无”看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现成的“有”的世界,而非对象性思维则可以看到非现成的“无”的世界;本质上,对于非对象性思维来说,它既可指向现实性,也可指向可能性,从而使得现实性范畴产生了破缺,打开了一个无限可能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7.
“花儿”又称“少年”,它是产生于古河州、洮州、岷州一带,流传在今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部分地区的回、汉、藏、东乡、保安,土族等多族人民群众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音乐曲令、歌词格律和演唱形式的地域性民歌。  相似文献   
98.
任志明  黄淑敏 《社科纵横》2007,(10):110-111
电视传播的分众化趋势使电视人面临新的课题,电视人必须适应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通过对观众状况和收视需求的研究,创设对象性电视节目,进而在总量上争取更多的观众,最大限度地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本文以分众理论为依据,在简要分析技术进步促进对象性节目发展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对象性电视节目的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99.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0.
不管对真理的认识如何多样,综观哲学史,真理本身都有稳定的结构,即真理作为对对象的把握,本身具有三维结构,包含普遍意识、对象性意识和现实对象三个维度。在哲学史上不同时代的真理观,都可以看成是这三个维度的相互组合,只不过在古希腊哲学真理观中,普遍意识没有被清晰意识到,而在近代哲学真理观中,现实对象这一维度又没有被清晰认识到。只有在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中,普遍意识被转化为社会存在物,对象性的意识被转化为人的感官的本质力量,现实对象被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真理的三个维度都被清晰地意识到,是最为完整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