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79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447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霍尔顿首先对“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命题提出质疑,认为与其说11至14世纪的“封建”时代有因素对资本主义过渡发生作用,不如说公元1000年前的“前封建”遗产更具意义。他重视的是所谓“后封建”时代(15至18世纪)的因素,认为只有后封建国家实行高度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又有土地所有者各阶层积极的进取态度,才能导致和完成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英国的成功自不必说,荷兰、西班牙、法国各有自身的缺陷,普鲁士则可视为后来的成功者  相似文献   
52.
樊端成 《天府新论》2008,3(2):135-138
为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天下"太平",太平天国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主张.由于一些经济政策主张是错误的,直接违背农民的利益,而另一些经济政策主张又未能实施,农民问题依然.但是,太平天国平分土地的主张否定封建地主所有制,有利于农民摆脱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同时,太平天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有利于"跳出"农业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53.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王冕的故事开宗明义,隐括全文,用市井奇人压轴,以述往思来,中间垫以科场、官场、贤人豪举和糜烂恶俗,其布局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它体现出作者对儒林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深刻思考,并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画,透视真实的现实人生,不仅仅揭示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黑暗,而且揭示造成腐朽黑暗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进而探索社会的出路,标举人文理想的模板,以期为社会开出救药的良方。  相似文献   
54.
春秋"跻僖公"是将僖公神主置于鲁君所有祖神之前,如此理解,不仅与<左传>、<国语>以及<公羊传>、<穀梁传>关于此事的记述和评价完全契合,而且使上述文献所载互相吻合.何休所谓跻僖公于闵公之上和范宁所谓升僖公于庄公之上都不正确,杜、孔注疏在相信升僖于闵的基础上肯定"跻僖公"是"逆祀"而不是"非昭穆",是在错误前提下得出的错误结论.历来的臣子一例说、国君如父说以及为人后者为之子说,与周代文化环境不合,多为曲解."跻僖公"事件出现的原因有三:对僖公的特别尊崇,对现任国君鲁文公的迎合,动荡时代宗法面临的困境.秦汉以后囿于儒家价值标准和保守的学术态度,在学术研究中,求真意识淡化而政治伦理观念强化,因而在牵涉到君臣父子、尊卑长幼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以今例古,遂造成对春秋"跻僖公"的错误理解并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55.
西欧封建国家与古典时代的城邦国家、近代民族国家相比在政治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欧封建国家,法律是国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国王立法,且受法律制约;国王逐渐成为一个世俗统治者,而且王权力量不断增强;西欧封建国家,王室婚姻、王位继承对王权影响重大,甚至会导致内乱或对外战争;西欧封建时期,国家的地域实体性特征凸显,但其疆域有很大伸缩性.  相似文献   
56.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经济领域迅达实现了近代化,但是社会改革却明显滞后。近代日本的家族制度基本上继承了封建传统,在近代化过程中影响甚广。它在政治上助长了天皇专制主义,家族制度的延伸与扩大,导致日本特有的国家主义泛滥成灾,在经济上造成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畸形发展,是滋生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土壤。因此,对家族制度进行改革,是战后民主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战后民主改革和新瓦法的制定,废除了封建家族制度,否定了“家”对个人的合法控制,使家庭逐渐向民主化转变,自幕府时代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迅速瓦解,从而痛苦而又艰难地完成了本来在明治维新时就应该完成的社会近代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57.
在文化形态学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农业文化形态、专制文化形态、封建文化形态与伦理文化形态。这四种文化形态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维一体"。  相似文献   
58.
以小农经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和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家国同构、重人伦、权力本位和重民特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曾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文化具有滞后性和独立性,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才能古为今用。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剥除,努力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新环境下升华,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创造一切条件和有利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9.
民族资本的产生发展,顺应了时代要求,无疑对19世纪的中国迈向近代化起了促进作用。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及其“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传统,不仅不能为民族资本的生长准备必需的养料,而且极大地阻滞、妨碍了它的正常生长发育;民族资本最初栖身寄生的“官督商办”洋务企业,也没有为其生存提供预期的扶持和保护,帝固主义的在华资本及其企业,更是控制近代中国经济的主要命脉,残酷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因此,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在来自多方压力的夹缝里艰难求生,在危机四伏的处境中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60.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