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41.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42.
《中国小说史略》材料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搜辑考订大量材料,为《中国小说史略》奠定深厚根基,但由于《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的差异,导致《史略》内容上的不平衡性。因个人偏见造成对某些材料的排斥和忽略,则是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正>新时期《红楼梦》叙事研究成果颇丰,仅笔者据中国知网(CNKI)期刊项类检索到这方面的论文,就多达200余篇,而以有限阅读范围所见相关专著,亦有好几部1,但少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生命叙事的专论。已有成果客观上存在的一些缺失、盲点,为学人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空间。笔者最近欣喜地拜读了李祝喜先生的新著《〈红楼梦〉生命叙事论》[1](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以下简称《叙事论》)  相似文献   
44.
江弱水 《浙江社会科学》2015,(3):153-155,161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我读得较早。二十年前我到香港中文大学念书,修习都在新亚书院诚明馆,那间饶宗颐先生几乎不去的敦煌研究室,里面堆了好几包这书的中译本,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年所出,我的导师用作教材。前一阵广西师大出版社出了新的大陆版,约我谈一谈这本书,我比照了香港版和大陆版,还借来了此书英文版的第二版,扉页上题为许倬云先生赠给浙江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这本书对我们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学  相似文献   
45.
石麟教授的《闲书谜趣——另类中国古代小说史》是作者三十余年来研治古代小说中诸多思考的结晶,这是一部立足小说文本,在旁征博引大量说部文献资料的前提下条分缕析、穷本溯源,既推陈出新,新见叠出,又在充满才子之笔的机趣中渗透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体现出传统知识分子浓厚的人文情怀,是近年来一部比较独特的“另类中国小说史”著作。  相似文献   
46.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2,2(2):124-128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反思,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具备如下三大条件:一、科学的学术意识,即历史定位意识、历史演进意识、学术考辨意识和学术积累意识。二、独到的观照视野,即比较文学视野、民间文学民俗学视野、文化学视野和历史学视野。三、基础研究必须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石。  相似文献   
47.
48.
明代世说体的创作、研究与传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世说体小说序跋现存数量不菲,信息量丰富,是研究明人对世说体的认识、了解其世说学研究成果和地位的重要资料。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世说新语》研究、刘孝标注研究、续仿之作研究等方面,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小说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9.
《桃花源记》并诗属于小说体裁,本文从八个方面说明其理由;同时论及《桃花源记》并诗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0.
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不仅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而且构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小说史研究的新格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之所以超越同时代的学者,与其独到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即清儒家法与历史唯物史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