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1942篇
劳动科学   2680篇
民族学   136篇
人才学   1200篇
人口学   437篇
丛书文集   1900篇
理论方法论   618篇
综合类   5164篇
社会学   2600篇
统计学   673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539篇
  2015年   577篇
  2014年   1279篇
  2013年   1200篇
  2012年   1122篇
  2011年   1556篇
  2010年   1632篇
  2009年   1766篇
  2008年   1392篇
  2007年   821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757篇
  2004年   657篇
  2003年   613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保障就业位置的增加 ,使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同步 ,这是我国目前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 ,作者提出了增加就业位置和就业机会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2.
成都市是全国较早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城市,在消除针对失地农民歧视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如何使失地农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全面消除在就业待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歧视问题,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实现,仍然有待研究和探索.本文在对失地农民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调查资料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的产生原因、现状,结合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实践和经验,对下一阶段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从法律保护和法律促进两方面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33.
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传统的就业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引起了就业领域中就业结构、就业机会、工作制等多方面的转变 ,一场有关就业的文明革命悄然兴起。中国应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 ,调整国家就业政策等多方面措施 ,改善就业环境 ,刺激就业增长 ,以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34.
35.
文章着重研究不同的就业制度对妇女发展的深刻影响 ,阐述就业制度的选择与男女平等观念实现的关系 ,以期能为当前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36.
科技创新与劳动就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针对我国现存实际就业状况及劳动力素质状况,应对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应是解决目前科技创新与进步,进而解决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7.
楚杰 《华人时刊》2004,(5):44-44
近些年出国留学人数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出国深造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具有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掌握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那么到底去哪里留学好呢?这么多的留学国家,五花八门的招生简介,似是而非的吹嘘承诺,对于初涉留学市场的人来说,真有些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38.
经吉林省劳动保障厅及长春、吉林、四平、通化、延边、松原等地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努力,吉林省已为四川黑水县受灾群众筛选出月薪千元以上、用人单位可以统一安排食宿的优质就业岗位1709个。  相似文献   
39.
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向非农业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年龄低龄化趋向、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专门技术的掌握程度低、劳动权益保护状况堪忧等状况。针对上述现象,国家应通过法律、政策的制定,对处于就业弱势的农村女性予以更多的考虑、照顾;通过增加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建立具有性别倾斜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体系,增加农村女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40.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以此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