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257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从权力意志主义、超人的理想模式、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三方面阐述了尼采思想的主要观点。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和叔本华的哲学相似之处是从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但尼采改变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提出了“权利意志说”,并强调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他的全部成熟著作中的一个主题。文章对尼采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和糟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尼采的早期著作《朝霞》,对尼采的“冲动”学说进行解读。尼采引入冲动一词源于对于道德的批判,以表达他对于人的自我的全新理解。本文致力于从概念上廓清尼采使用的“冲动”一词,归根结底,“冲动”的概念可以通过诉诸价值、欲望和行动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而进行说明;考察了冲动的来源,冲动的演化过程,以期能够解释“冲动”何以被视为一系列汇聚起来的集合体;最后,对“冲动”本质上可以用目的论来说明的观点进行反驳,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谱系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虚无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学术界大多从消极的、单-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实际上,虚无主义被尼采赋予了众多的复杂内涵:它既指旧价值本身的无价值,又指价值消解后意义的真空;它可指思想武器,又是思想目标.虚无主义是尼采观察世界的最深刻的心理背景.尼采以虚无主义作为批判武器,对欧洲传统价值 ——基督教、道德及其科学理性文明进行批判,对自己的核心观念——权力意志也进行批判.尼采哲学思想发轫于虚无主义,超越了虚无主义而最终不能摆脱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对尼采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铨提出的"英雄崇拜论"是"战国策"派最受瞩目又最有争议的一大主张。关于"英雄崇拜论","战国策"派内部引发了一场论争,既有倡导者如陈铨,又有居中调和者如贺麟,也有反对者如沈从文。研究"战国策"派内部围绕"英雄崇拜论"展开的论争,可以更为客观地揭示"战国策"派内部和外界学人所谓的"英雄崇拜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1  相似文献   
16.
通对康德、 尼采关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从历史、 道德和批判视角对法国大革命作用问题加以探讨.康德论证的主要困难与他对公民起义权的怀疑态度和称赞法国大革命成果之间臆想的矛盾无关,而与他批判的主要任务与界限相联系;相反,尼采批判的视角明显扩大,但回避康德论证中一个关键的法律层面,否认存在自然和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17.
马成昌 《北方论丛》2017,(6):96-101
德勒兹对尼采解读的过程就是对尼采哲学不断利用与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可概括为欲望、差异与生成.他将尼采的强力意志概念与欲望概念联系起来,欲望是一种生产性的积极力量而非匮乏性的补偿力量,渗透于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领域,一切生产都是现实的欲望生产.尼采哲学中力的概念为德勒兹阐释一种新的差异逻辑提供了动力,不同力的主次地位决定了世界的多元性与事物意义的多变性.在阐述差异概念时,德勒兹将尼采的悲剧思想与强力意志概念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差异的肯定.尼采的生成思想被德勒兹转化为块茎思维,是对树状思维的颠覆.德勒兹通过对欲望、差异与生成的阐述激活了尼采,表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怨恨所颠覆的对象作出不同判断,这一分歧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及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尼采战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崇尚强权的政治哲学传统、德意志尚武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家们对人性伦理的极大关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深入追踪尼采哲学及其战争伦理思想,了解其背景、主旨和矛盾困境,才能理解尼采的"战争"的真正含义,理清他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种种纠葛。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3):60-64
在《尼采》一书中,海德格尔把尼采的艺术观总结为五个命题。其中第四命题内含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克服虚无主义的努力。海德格尔认为由尼采的强力意志所建立起的价值路径无法实现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因为更为根本的是存在的遗忘。通过作为存在真理的艺术本质,海德格尔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尽管海德格尔的尝试并不成功,但仍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