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作者在所著《巴风土韵》论巴人族源的基础上,对巴人的始祖和方国作了进一步的考辨。作者认为,巴人的始祖是西部的伏羲,非东部的太。先秦时,伏羲与太是两位不同的古帝;汉儒把伏羲与太混为一谈,引起了一些误解。商代,巴人有巴方和虎方两个方国,巴方在陕南,虎方在鄂北,后者是从前者分衍出来的。  相似文献   
62.
美国文艺理论家米勒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种意识形式”,巴人通过《莽秀才造反记》中的历史叙事,既呼唤劳苦大众奋起抗争,又批判了劳苦大众抗争行为的残暴、无序,发出了历史永恒悲哀的感叹。  相似文献   
63.
先秦时代,在华夏大一统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五方神系统。五方神系统是对一统天下的地理空间的解释:天下由五方组成,五方各有主宰动物的神灵。廪君巴人地处中原西方,便以五方之神的西方之神白虎作为本族的图腾。廪君巴人此举实际上将本族纳入了华夏天下系统,表现了对华夏文化的根性认同。巴人后裔土家族继承了廪君巴人的白虎图腾文化,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逐渐淡化了其原始宗教的色彩,增添了世俗生活的内容,白虎图腾逐渐成为土家族人民生活中吉祥的象征,并由此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  相似文献   
64.
土家族民歌中的衬词群 ,是民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已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来源于原始宗教的驱神咒语 ,来源于古代巴人  相似文献   
65.
"九黎"之后"九夷"中"淮夷"西迁发展成巴人,与秦及淮河流域诸古国,都是"赢姓国"。巴人与苗族(主要是"花苗""白苗"等支系)的语言和葬俗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个问题。巴人首领入西北"氐羌"中做官,西晋末年,巴人为"氐羌""流人"首领回迁巴蜀建成汉政权。苻坚淝水之战遗兵及南诏国兵(都是氐羌人)入渝黔鄂交区,发展成土家族,从土家族语言接近彝藏语言说明这个问题。巴人后裔分化,加入汉苗土家彝瑶等。  相似文献   
66.
巴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身兼革命家、诗人、小说家、杂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文学编辑、外交家等多重身份,是中国现代革命和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见证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在现有文学史叙述和文学研究中,给予巴人的文学史定位与巴人的文学成就极不相称。本文在评述巴人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重新认识巴人的文学价值和当代意义的新思路:将巴人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的历史进程中,放置在现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结合巴人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通过文献整理、整体把握、文本解析等途径,分析巴人的人生命运和文学写作,透视巴人处于文学与革命夹缝中悲剧人生的现代价值,准确定位巴人的文学贡献和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67.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巴地俚语,有多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人的结论要么失于经验结论,要么局限于文献中寻章摘句,要么是衍生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地理学、气象学、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综合考查蛇吞象的含义及产生时代背景。“蛇吞象”反映了巴地土著人文被“文化改造”后异化的崇蛇文化,反映了先秦时期“南蛮蛇种”土著的文化伤痛,“色吞相”是巴地先民对后人的谶语式告诫。  相似文献   
68.
正2013年国庆节期间,到廪君故里湖北恩施巴东县水布垭镇苦竹溪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远道而来的宾客对美好风景意犹未尽的同时,更因原汁原味的迎亲、接路、吃合酒、花鼓子、送客酒等独特的土家民俗礼仪表演而流连忘返。饱尝过土家民俗礼仪文化盛宴的人们都不禁好奇,这顿文化大餐的"掌勺人"是谁?她就是李连绪,一位年逾五旬的土家村嫂。迄今为止,她已为20多个地区的客人演出过这种吉祥且极具观赏性的土家民俗礼仪和歌舞300场次。对民俗礼仪的钟情李连绪的家住在湖北恩施巴东县水布垭镇苦竹溪村13组。这里背靠廪君山,前  相似文献   
69.
笔者利用晋常璩<华阳国志>中的一些语言资料,对其中的巴人语词进行考释.对于缺乏文献资料的巴人语言来说,<华阳国志>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文本中形象迥异的姜尚公老爷与白嘉轩,如果两者被还原到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其实同为代表儒文化典型人格的乡村地主,这两个人物的平行与影响比照生动地影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重要转型--一次是从文化反思的“文学革命”转向阶级化的“革命文学”;另一次是从无产阶级狂飙文学重新转向对汉文化的倡扬与重构.巴人这部烙有鲜明时代痕迹的作品,折射着文学史的两面不忘反思儒文化人格与心理,同时阶级分析的意识形态理念开始渗入并强化.文本与人物因为这两重意义而获得历史性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