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因患恶性间皮细胞瘤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对于他的死,人们并没有感到太多惊奇。对于一个缠绵病榻六年、浑身插满管子的过百老人来说,无论在那一天去世,都应该算是寿终正寝。真正使人惊奇的,倒是巴金去世以后官方和民间异乎寻常的一致赞誉。  相似文献   
82.
从觉慧形象的思想和言行入手 ,分析巴金的忧患意识在觉慧身上的反映 ,即恨“吃人”的礼教 ,忧麻木不仁的国民。  相似文献   
83.
在青春生命的呼号与人性深处的发掘中,巴金的小说以对青年人精神与命运的关注而实现着作家对人的精神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又以对人性的深入发掘突出表达了作家对人的现代性品格的努力追求.巴金的小说创作从而具备了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4.
刘红 《领导广角》2003,(4):60-60
上海西区,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花园洋房。文坛泰斗巴金居住在这座楼房里已经40余年了。  相似文献   
85.
读巴金有感     
打开书橱,一时来了灵感,不知为何,又有了重读巴金的欲望,于是,每天蜷缩在沙发上,一页页、一行行,黑色的铅字白色的纸张,细读巴金的散文,洞悉巴金的思想,体味巴金的人生,痛惜他老人家在十年浩劫中所遭受的磨难。  相似文献   
86.
论巴金的童话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的童话《长生塔》共收集了他早年创作的四篇童话,其内容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者或揭露,或诅咒,或嘲笑,或鞭打,使人们看清黑暗,蔑视黑暗,用歌颂和赞美鼓励孩子们看到希望,追求光明。这就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巴金在早年的童话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主调。  相似文献   
87.
“五四运动”让巴金开始接触到风起云涌的外部世界。巴金吸收了这一思想大潮中,与自己个性相合的安那其主义,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自此,他以手中那支译笔,广泛翻译介绍国外的安那其主义思想文献,并为之奉献一生。  相似文献   
88.
巴金在其生命历程中,肺病的困扰强化了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其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死亡则使其对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这同时为其反叛意识的发展打开了发展的无限空间。巴金所生活的特定环境和所受到的思想的熏染则对其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的人格内核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的"爱",新文化的介入,使巴金的"爱"从显现的个人层面上跃升到人类的层面上,而巴金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皈依,最终使巴金确立起了文学的主体世界。所以其早期小说一经问世,就以其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感受的表现力度,以其所服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实现了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有机融合,这既衔接了五四以来人的主体性文学精神,又和中国的济世救民的文学传统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89.
从新的视角阐释了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是旧中国职业女性的一个典型,通过对她的生活和命运的展示,真实地反映了20 世纪中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个普通职业女性的生存状况。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她在精神上经济上具有独立意识。这一形象蕴涵着巴金对女性的生存意义及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90.
序成文既是巴金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研究巴金的一个重要向度,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将其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对巴金而言,序跋文中的自我诠释是他与读者交流、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其美学追求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真实"的强调,将取材于时代生活的文本的"真实"转化为写作心态的情感"真诚",从而获得与读者情感的共鸣;二是对"温暖"的渲染,"给读者温暖"既是巴金开始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又是巴金文学创作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