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07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63篇
人才学   37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1219篇
理论方法论   214篇
综合类   2012篇
社会学   216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71.
所谓"俗信文艺",是指与某一民俗信仰紧密相关的一切文艺活动。它们与民俗信仰一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以常熟地区宣卷为例,它的相关信仰活动从明代中期以来就基本没变,只是俗信文艺的文体有所改换。清代中期以后宣卷兴起,虽屡经兴废,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同类文艺形式的存亡命运却大有不同。"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树立平等对待文化多样性这一价值观,保护的措施应限于"保存"资料,至于延长"非遗"项目活态生命的任何"保护"努力,均属徒劳无益。对于政府行为而言,"无为即保护",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72.
2010年10月20日,上海世博会市民舞台上正在演奏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茉莉花》和《京调》等管乐曲,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千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然而他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些身穿崭新演出礼服,胸佩银色缎带的乐手大部分是逾知天命的大伯大妈.原来这就是闻名上海的一支以中老年为主组建成的华夏管乐团.  相似文献   
73.
王研 《今日辽宁》2014,(11):47-49
在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辽宁收获“满堂红”,凸显辽宁文艺持续发展、走向繁荣的良好态势.“五个一工程”评选是全国文艺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辽宁之所以能够连续两届取得“大满员”,应当说,是始终坚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成才与就业》2014,(11):65-F0003
正4月19日下午,2014年长宁区读书节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长宁区开启市民阅读盛会的同时,拉开了市民终身学习成果展示的序幕。这是长宁区首次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与读书节整合。近年来,长宁区与委办局合作开展特色学习项目,单列项目专项经费加强保障,依托项目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深化发展,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5.
民间艺术正经历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乡土艺术与城市艺术的融合、传统演出与传媒播发的互构、艺人传承与大众参与的新势,都为民间艺术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时空场景.而越是这样的新变时期,越需要对民间艺术进行扎实的深入研究,这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的时代课题.以东北民间艺术为研究要点,勾勒其智能时代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演进脉络,揭示其与市民文化的动态互构与持续嬗变的情形,思索其在现代城市时空语境中所具有的转化活力,其目的在于探究东北民间艺术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6.
77.
重在基层、面向大众,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努力方向,大众传播以其服务面向宽广、媒介方式灵活、内容呈现多样的特点,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支持。跨文化沟通、理解、欣赏是滋养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心态的基础,蕴含民族因素的文艺形式在增进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大潜力。依托大众传播载体,拓展民族文化交流的文艺路径是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可资选择。  相似文献   
78.
79.
80.
《社科纵横》2016,(10):128-133
抗战沦陷时期,天津报纸文艺副刊登载了大量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伪的高压钳制下,以《庸报》为代表的文艺副刊的文学批评、诗文作品以及长篇通俗小说等,既沿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道路继续前行,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异变态势。就整体而言,天津沦陷时期的文艺副刊,在文学上依然是传承大于异变。日本的侵华,并未阻断中华文脉强有力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