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2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2272篇
社会学   129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经济类语篇常运用大量的概念隐喻来映射一些较为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用大量英语实例分析了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三种表现形式:空间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阐述了它们的认知功能、语言学功能、修辞功能和社会功能等。为了使分析更具说服力,文中的英语例句均被翻译成汉语。概念隐喻不但为人们认知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英语经济类语篇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992.
在认知语言学视野中,转喻由一种普通的修辞格提升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转喻的关注,转喻功能的探讨成为研究的热点。从宏观层面来看,文章认为转喻不仅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和语言学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993.
对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应用及使用隐喻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Lakoff的隐喻理论及Forceville的多模式隐喻理论为框架,结合后续学者对隐喻的系统性发展成果,并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题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为具体语料。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得出隐喻可以直接、间接地为其代表利益集团服务,新闻语篇所欲表达的隐含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隐喻概念来实现。新闻语篇在使用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并含非言语隐喻,非言语隐喻更为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994.
基于转喻的认知本质,将语用视角下的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与语篇分析相结合,阐释了转喻推理在语篇中的作用,从而证明元功能范畴中的衔接机制可以很好地与认知机制相结合并进而实现语篇的连贯,同时指出了认知、功能、语用因素的综合运用对语篇解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95.
人类的思维是隐喻性的,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认知世界。因此,概念隐喻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概念隐喻系统中,居于最上层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映射包含了下一层的概念隐喻的映射。本文从事件结构隐喻的层次,分析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经济是人"的映射模式,凸显经济领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也表明了事件结构隐喻能够系统有效地解释经济事件的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从交际学视角,对旅游语篇英译策略进行重新审视,提出旅游语篇英译应考虑采取“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的综合策略,以保持较高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997.
文章旨在将语篇评价理论和语法隐喻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分析各种类型的语法隐喻所反映或蕴含的意识形态及其语篇的评价功能。通过分析概念语法隐喻以及人际语法隐喻在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评价意义,阐明新闻报道无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纯粹客观性的说法难以成立。读者在阅读英文报刊时应具备批评阅读的意识,识别其中的各种评价手段,推导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便对所读语篇做出理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998.
语篇分析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认为应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文章通过分析翻译基本单位和语篇信息性,引出语篇分析理论,通过英汉语篇对比,进行语篇翻译相关内容研究,并把语篇分析理论和语篇翻译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教学和翻译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999.
今通行本《类篇》有中华书局的姚刊三韵本影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影印的本子。但中华书局姚刊三韵本讹误甚多,使用前需对其进行校勘。以中华书局本(1984年12月第1版)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本(1988年2月第1版)为参校本,对《类篇.石部》进行校勘,可以发现:姚刊三韵本《类篇.石部》存在释义和读音方面的一些错误,如"碑"下所引郑康成之说"官"当作"宫"、"空"作"窆","砠"所引《说文》"石戴土"当为"土戴石",《说文》"■"之释义"石也恶也"的前一个"也"字乃"地"之偏旁讹夺,等等。同时,《说文》、《集韵》也有若干失误。这些讹误主要是由形近而讹、偏旁讹夺、倒文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语言为唯一意义表达手段的单模态语篇正在向多模态语篇转变。语言已不再是唯一的意义呈现形式,而非语言模态诸如图像、声音、视频等都参与意义的构建。当然,作为教育语篇的教科书语篇也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本文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基础上,从感知模态特点及语域语篇特点方面对教科书进行评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