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0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427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782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勃的"序"作代表了他的文学观念.在"序"文中他对文学的发生、价值、风格、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创作意识的自我剖析.  相似文献   
102.
在网络社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充分和对称并没有避免公众同情与事实本身形成偏差的出现。由于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播网络上的发声成为了节点化生活中的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转变为文化资本,公众同情作为传播过程中核心节点——话题序参量媒体参与社会资本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公共舆论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效在于其集聚效应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这其中的引擎正是经济带中的城市。运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西北五省(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规模数据,利用位序—规模分布法则,检验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集聚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城市体系集聚程度较低,城市的人口分布较分散,大城市发展并不突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大城市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其集聚效应很有限,进而提出要特别重视培育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大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今后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将主要用于农村,但是,相对于农村对公共品的需求而言,国家的财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众多的农村公共品选项中必然存在优先序,这也是保证公共品供给公平与效率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研究不同专家群体在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选项中的优先项目。结果表明,在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文化娱乐、信息服务、村庄规划等选项中,不同的专家群体存在不同的选择特征。由于不同的公共品之间存在协同、匹配关系,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理应有不同的优先序,即应因地制宜地调整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05.
在农户的视角下,从农户认为“对自己和村里人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两个方面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农民自己最迫切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的排列顺序有很大不同。这说明有些公共产品属于“俱乐部产品”,农民可以自己投资或者投资一部分;农民最需要政府投资的是自己急需但不愿意投资或无法投资的公共产品。建议尽快建立政府决策和农民自主决策相结合的农村公共物品建设体制。涉及宏观的、外部性强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决策;外部性不是很强的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则建立消费者参与机制,让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6.
差序格局一种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域之一.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将其与当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机契合,考量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特的表征.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我们试图从非理性化和理性化两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非理性特征,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基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论证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村民自治良性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村民,而村民生生不息的环境就是乡土社会。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其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差序结构”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反映在价值标准上就是还没有完成从特殊性标准到普遍性标准的转变,它对村民的思维和行动均产生实质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从“易”理看王夫之对朱熹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王夫之在构造其“易”学体系时,以乾坤并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再从错综为用中揭示了六十四卦之关系,它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立统一,及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的规定性和矛盾的多样性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均是阴阳变化的反映,是本于阴阳而又表现为万殊之气,这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这是夫之在“易”学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夫之更进而指出:“盖否极而倾,天之所必动,无待人也”(《宋论》卷七)。他认为,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变化,是自然界乃至社会、人物自身必然的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社会由三王五帝到封建郡县,这个发展的过程并无终结。封建郡县制必更向另一个新的阶段变化发展,而“渐统一于大同”(《读通鉴论》卷20)。这个大同思想便是新兴社会阶级思想的萌芽,它出现在夫之关于宇宙世界必运动变化发展,其动力则是其自身矛盾转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更为其后的思想家不断充实、发展。  相似文献   
109.
广西“经济-能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协同学理论和复合系统原理,构建广西区域经济-能源-环境复合系统内各组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模型.该协调度揭示出该复合系统的秩序与结构及其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广西经济-能源-环境复合系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总体协调程度并不高,波动的幅度和频度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0.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之一。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国际化功能大都市圈,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群发展关系。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群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群要想在世界城市全球竞争的关系中占居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必须创造合理的、跨行政区域的、有内在市场机制关系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群结构体系,直接参与城市全球化的竞争,创造中国区域现代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